记得不多久前(大约八九十年代),我们耳边的时髦词语是”化纤“”晴纶“”人造XX“,总之就是加入了”人为“因素的东西都高大上了,要是谁穿着一件人造革的衣服那是足以值得炫耀的资本,如果哪个小孩碗里吃的人造蛋,那是要让同伴眼红的……现在好像正好相反了。
现在是”原生态“”纯手工“”传统““土法”“野生”这些词语反而成了高大上---物以稀为贵呐,但这些词虽叫得响,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它对应的是体力大,产量少,卖相丑。多、快、省都有技术手段可以达到,但又要好就难了。
在享惯了技术的盛宴后,人类现在已经越来越不能容忍自然生长了。虽然城市里“生态蔬菜”是如此深入人心,但现在哪怕是农村的老农民也知道原生态的绿色耕作已难以为继。有时想想,现在如果把那些农业高科技去掉,真的来个全民”生态种植“,我们是否还有饭吃饱呢?
我的朋友T君在老家中学教书,对市面上美艳的"市场化"食品心有顾忌,利用假日时间践行绿色耕作(他自称为“有德种植”)。常常招来不少乡亲的善意诘问。意思是他有稳定收入,为何不去街上买菜吃,却自讨苦吃做这样的土法种植。我想他确实是对市场上的光鲜菜色心怀畏惧。这样的情怀其实很多人都有,但作为靠种菜卖钱的乡亲这老土做法他们其实并不认可,“科学种田”是普遍的信仰,新的手法自然有专家研发传授,花样无穷,如今连这样的自然产业都到了需要靠逐利的商业科技像注射强心针兴奋剂来维持,长此以往,纵使哪天把所有的动植物的基因都转了也未必能满足生存需要。近几年常看到买的水果,居然每一个外面都包了塑料或泡沫薄膜或别的,这样弄起来自然虫子小鸟都无从下手,一个个都光鲜亮丽,但我想到它们的背后,却细思恐极!
百姓其实是心知肚明的,嘴也并不变傻。现在他们似乎也有潜规则:自已吃的菜就用本地的,大多瘦小,卖相不好,种的方式也有区别。若是卖钱的那就按“科技手段”来种,肥大多汁。曾有一段时间福州的不少超市都专门设了“无公害蔬菜”专柜(当然价格也特高),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后来也都撤了这专柜,但百姓心里的“专柜”却从未撤掉……
如今没有产业化集约化的操作,种地确实是没什么效益了,我们好像有了比吃饭重要得多的事要做,土地就像鸡胁一样四处撂荒。种地补贴,我是毫不掩饰对这一政策的感恩的(据说外国早就这样了),但这个看似一项政治仁慈,其实是有悖自然规律的。千百年来,长作物的土地都是当宝贝的,种地是要交地租的,哪怕以前收成连饱肚都不够还要交租,如今都到了需要靠政府倒贴钱拉拢人去种地。庆幸的是虽然种地的人和土地都少了不知多少倍,而我们仍能天天白米饭吃饱,最近这些年还常看到媒体报道菜种得太多了发愁的。有些类似“拯救大白莱”公益行动,几乎要动用慈善机构来拯救丰收的农民,否则就烂地里。”XX地区XX吨XX面临XX,贫困农民欲哭无泪XXX“。农民种了太多的庄稼反而成了弱势群体了。眼下有不少物品己经从丰绕发展到泛滥。早前只听老师说过资本家倒牛奶,指责资本家不把牛奶分给穷人,不知为何从来没听过洋人有好心人拯救牛奶。眼下钢铁布匹类的好像也都到了要拯救的势头,“拉动内需外需”“消化库存”成了国家政策。现在我到超市去,看到翎郎满目的商品,光削个苹果的刮刀就有五六七八种,炒菜锅几十种,抹脸的瓶瓶罐罐更是无数……已经没有了当初感叹于物质丰富的兴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己足够聪明和自负,如今创新无限,技术产品像昙花一现一样,新鲜感却保持不了多久,而留下的残局却是可观的,没人想起要去收拾。技术进步给改造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手段,而在利益面前,哪个群体都讲究效益,难免各自为阵,市场的大手更无从触摸,星空与道德律更是缥缈,搅尽脑汁钻研的永远是一时一已的利益最大化,哪个领域都这样,哪怕是目前广受赞誉的资本新贵共享单车,其背后也是一个巨大的残局,显露出来的停车乱只不过是冰山的一小角。平庸之恶在科学文明之下广泛地上演,浑然不觉,直到一地鸡毛才面面相觑,但也都一脸无辜。
我的智力不足以理解艰深的经济理论,但人终是靠土地长出的干净食物养活的,食物是天。无论技术机巧到什么程度,人不能消化电路板,电波,水泥塑料,化妆品……,繁衍生息应该也无法靠机器吧。
高世麟(2018.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