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之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邴吉不问横尸而忧牛喘,陈平不肯对钱谷,云自有主者。彼诚达於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
【读后小记】
刘禅继位之后,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受先帝重托,不敢稍有懈怠。政事军事,事无大小,皆亲力亲为,唯恐疏漏。
有一天,诸葛亮又跑去亲自校对簿书,主簿杨颙就直接跑去办公地劝谏诸葛亮。一番劝谏下来,诸葛亮很是感激。后来杨颙辞世的时候,诸葛亮哭了三天。
是什么样的劝谏让诸葛丞相如此感激追念呢?简要分析如下:
杨颙开宗明义,先亮明观点:“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意思是“治理国家处理政事要有法度,上级下级之间应各司其职,不可以相互侵扰。”
亮明观点后,杨颙宕开话题,不讲“治国”,先讲“治家”:治理一个家庭,如果能使人、物各司其职,各主其事,则家事无一荒废,所求皆可满足,主人也就悠闲自得,高枕无忧了。反之,如果事事亲力亲为,不仅劳心费力,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杨颙将不同治家方法及其效果两相对照,孰优孰劣,不言而喻。再加上一句设问,进一步阐明了“治家”应该讲求法度的道理。
以“治家”来类比“治国”,既浅显易懂,又为后文论证铺垫蓄势。
接着,杨颙引述古人的话,指出“王公”与“士大夫”所处位置不同,因而职分不同。随后举宰相丙吉、陈平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
丙吉问牛不问横死之人,那是因为丙吉认为:牛牵涉农事,乃国之根本,这是宰相所应关心的事儿。至于斗殴横死街头,那是长安令京兆尹份内的事儿。
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那是因为陈平认为:而宰相的职责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至于钱谷多少,那是治粟内史份内的事儿。
丙吉和陈平都是历史上贤明有为的宰相,在杨颙看来,他们“彼诚达於位分之体也”,也就是说,他们深深懂得各司其职的重要性,懂得治国要讲究法度的道理啊!
言外之意:诸葛丞相啊,您作为堂堂蜀国国相,怎么可以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最后,杨颙由理及情,诚恳地劝谏诸葛亮说:“现在丞相您有您分内的事,却亲自去校对起簿书来,整日操劳辛苦,不是太劳苦了吗?” 对诸葛亮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通观全篇,杨颙从治理国家要讲究法度谈起,到劝诸葛亮要保重身体结束,仅二百余字,而见解高明,论证有力,入情入理,言辞恳切。其思维缜密,虑事周全,世事洞明,善于劝谏,由此可见一斑。
因而,于国于私,于情于理,杨颙的这番劝谏都让诸葛亮深为感激,在杨颙离世后,“垂泣三日”,极为伤心。
哎!可惜的是,诸葛亮虽然明白这一点,依然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以至于积劳成疾,含恨而亡。,而汉室霸业,终成一梦!悲乎!悲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