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了槟城。
槟城是这次旅行的第二站。

住在老城,当地人把这部分城市也称作George Town。我们住的房子是一栋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屋,房东把这个老屋改造成了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格局:既保留了有着历史感的木地板和窗户,又加装了现代化的卫浴空间。一切都刚刚好。
房子在老城的一家有着四十年历史的小吃店旁边。因着这个便利,我于是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当地老百姓的日常。

住在有着木地板的老房子里,楼下的一举一动靠听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每天早晨五点钟,楼下繁忙的早餐准备工作会把我准时叫醒:蒸包子的香气有时候会混合着当地特别的鱼干的味道;油炸食品的香气;茶壶和茶杯碰撞的声音;把椅子从桌子上放下的声音........
六点多七点的时候当地人就陆陆续续过来吃早餐了。
我们差不多九点钟下楼。
当地人早餐时一般会带上一堆报纸,先点上一壶茶,慢慢悠悠的坐下,有一搭没一搭的喝一口茶,看似漫不经心的从偶尔经过的端着大蒸格的服务员手里接过自己爱吃的点心,然后继续漫不经心的喝茶,继续漫不经心的和旁边的朋友聊天……

和广东人一样,早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这个时间里或者和朋友小聚,畅谈;或者和自己对话。
时间长了,我也开始喜欢这样的早餐方式。
先生是吃货。每到一地,怎么吃,到哪里吃是他最优先考虑的。他总是喜欢品尝不一样的食物。这家店满足了他对于早餐一切的想象:食物有五六十种之多,蒸炸煎煮各种烹饪方式都有。

而我,总喜欢坐在差不多同样的位置,每天吃差不多相同的食物。每天,我都会在同一的时间里看到同一个老爷爷。啊,大概我们都是怀旧的人。

让我好奇的是,这样一个生意很好的老店,服务员不是老爷爷就是老奶奶。没有年轻人。这些老爷爷和老奶奶都差不多六十以上的年纪了,大都头发花白。有一个老奶奶甚至还有点腿脚不灵便。每次,当她端着盘子跨两个门面中间的矮台阶时,我都有要站起来扶她一把的冲动。
这条老街和附近和她相交的老街上的餐馆大都有四十年以上的历史。食物也以福建,广东,海南的食物居多。
餐馆有历史,服务员也有历史。

十字路口有一家卖壕煎和炒米粉的店。店主晚上在店门口搭了一个售货车,厨房就这样从店里转到了大街上。厨师也是一位目测七十多岁的老大爷。

这个老爷爷,卖炒粉的时候是颇有些架势的。你只能见到他的铁铲在铁锅中间上下翻飞,却不曾见到有一根米粉在铲子上。每晚,我住在小巷的这头都能听到巷子那头他用铁铲敲击铁锅的声音。他的食物车前面每晚都会排长队,我猜是人们被声音吸引了。
美食街上的还有很多家这样的老店。店主是老人,服务员也是老人。一家七十年历史卖凉茶的店,差不多五十年历史卖糖水的店,四十年历史卖海南鸡饭的店........
洗碗工还是有年轻点的(大概四十多岁),大都是当地马来人或者印度人。


同当地的卖凉茶的华人老板聊天,他谈到了槟城老城的没落。他们家凉茶以前每天可以卖一两百升,现在却只有几十升的销量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老城搬到新城居住。老城的木结构楼房,窄小的街道,肮脏的环境似乎都是年轻人不能忍受的。
也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坚守父辈的职业。传统的行业也在逐渐消失。
可能在某一天,槟城街巷里的这些传统美味将再也寻不到。
一个城市的兴衰和居住在这里的人息息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