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记录的话题:
越来越愿意回忆与缅怀?不是我们老了,而是那些经典值得缅怀。
看以前,文艺、传统、习俗,好多方面都值得学习,研究。
看现在,怎么看怎么都觉得整合居多。
例如,中医,再例如,中国的心理学,“望梅止渴”不知算不算古早的心理学问题。
分析一下现代人们的心理,结合现在的社会现象,以前的道理似乎不仅能用,还是大做作用。是值钱的,我们只需要融会贯通,在结合当下。
但旧的道理、传统也一定要融入现在,应用于未来。
今天听到罗胖老师写的文:
“1.最近看了龚鹏程老师关于传统文化的一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视角。请问传统是什么?它肯定不是几本古书,几种食物,它就是我们过去的生活本身,我们就在传统里,不在传统外。
2.所以,如果我们说要继承传统,这就已经是把自己放在生活之外和传统之外,它就已经不是鲜活的生活了。
3.而且,“继承”这两字,听起来是尊重,但其实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对传统进行挑选,符合现代化的就是精华就得留下,不符合的就是糟粕就得丢掉。这其实是一种更根本的对传统的背弃。
4.那对传统还能采取什么态度呢?难道是要全盘回到过去吗?不可能。传统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不断有机会去问:现代性真是个好东西吗?现代社会真是人所需要、符合人性的吗?我们牺牲文化传统以追求现代化,真的值得吗?这几个问题只要在,传统的价值就在”
总结:
我肯定不是自不量力的去对标老师写的文章,我是在反思,大佬写文,有思想有深度,角度切入点也有意思,回答了一些问题,又留下一些思考。勾起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又不至于剧透太多。
虽然很抽象,但如果有时间细想,又蕴含哲学道理的感觉。
我虽未知且不解,但读完之后,总觉得我之前的笔记与罗胖老师这篇有些相似性,都是提到传统的过去的事或物,他提问,我回答。就是这么凑巧,我甚至认为,这算是我们撞了“脑洞”。
我当然知道老师的文,有资源,又能带货,还有更多我根本无法想象的机制和思维方式。
那又怎么样呢,就让我“碰瓷”一下吧。
反正我是个又傲慢又无知的小小人,不要说别人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其实我也不太清楚。
总结一下:
这世界撞脑洞挺正常的,不管是写文还是做设计。虽说不至于一模一样,但也总会搭上点边的。所以,一来要做的好,有自己的标志性特点,让人记得住。二来要抓紧时间,抢占先机,这样在心理上也能舒服点不是。
有什么想法写了再说,做了再说,成不成的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好,这是另一个问题。
失败是成功她妈妈,所以别怕,就算做错了过几天我也能再来一次。
(这些是我对我自己的鼓励,因为目前做不到,所以更加需要给自己打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