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常听我说起蒲阳花,不止一个的外地文友好奇地问我,在你们应城蒲阳,是不是真有一种花叫蒲阳花?蒲阳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这问题问得可爱,还真不好回答,我只能笑着告诉他,蒲阳花不是一种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也是一种花。
《蒲阳花》是应城的文化之花。应城是蒲骚文化的发源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常以"蒲阳"代替"应城"县名,因而蒲骚故城虽然殒没于历史烟尘之中,但“蒲阳”声名远播,代代相传,一个“蒲阳”别称包含着应城的一段历史,蕴含着应城人内在的文化底蕴,以“蒲阳花”命名应城这方水土上唯一的一份文学杂志,便显得尤为厚重雅致,意味深长。
《蒲阳花》是应城文化的一张名片。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一份自己本土的文学刊物,将会是怎样一种情况?那个地方会不会像一片文化沙漠,缺乏承载厚重、展现丰盈、彰显灵气的土壤?我想象不出别人的感觉,但我清楚自己内心对这份本土文学杂志的珍惜珍爱之情。作为一个喜爱文学的应城人,我常常庆幸,我们有《蒲阳花》。
与《蒲阳花》的初识时间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一直难以忘怀初睹其端庄隽雅之容时的惊艳感觉。虽然只是一份地方小刊,但她小家碧玉般的清纯质朴,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征服了我。从此便是多少年的相伴相随,不离不弃。也许很多文友与我一样,从网络上的随意涂鸦,到转向本土文学杂志的正式写作,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其实这其中,何尝不是因为杂志背后有编辑老师们的坚守与付出,扶持和鼓励,使《蒲阳花》成为文学爱好者们的精神家园。坚持立足于本土,扎根于本土,关注本土作者,《蒲阳花》聚积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为繁荣应城文化培育了一大批文学生力军。她就像一块处女地,从来不拒绝勤奋的耕耘者,以赤诚坦荡之心,为他们提供精耕细作的土壤,使他们的成果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与《蒲阳花》结缘,也使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为有《蒲阳花》,我习惯于坚持用文字记录生命中的每一次受伤与复原,每一点失落与收获,每一份悲伤与欢喜。这些生命体验和感悟我都会交付于《蒲阳花》,以相互成全,共同成长。因为有《蒲阳花》,我认识了杂志社的编辑老师们,结识了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文朋诗友,他们是我文学之路上的良师益友,这一路走来,得到了他们许多的关心、鼓励和支持。其中有些人,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虽然囿于一小方天地,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却是开放的,精神是富足的,对于一个痴迷于文字而没有更多奢求的人而言,生命中有这一份温馨杂志和一群文友的美好陪伴,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知不觉中,《蒲阳花》发刊正好一百期了。一百是一个圆满的数字。忽然惊讶,原来,我们相知相伴相随着,一起走了这么久了!我不知道,如果没有《蒲阳花》,我还会不会在文学的路上坚持走到现在?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许多重要的机缘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你的生活,并渐渐渗入到你生命里,或许平时你并没有感觉,而当你蓦然回首细细思量,才会从心底涌出深深的感恩。
因此,对我而言——也可以说对大多热爱应城,热爱文学的人而言,《蒲阳花》是一种心灵之花,精神之花,它朴素而不失大气,端庄而不失秀雅,以她独特的精气神,灿然开在我们心中,长开不败,历久弥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