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

作者: 田野麦穗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23:37 被阅读84次

曾经看过一个清华男孩写的一篇文章。男孩为促进科技教育交流,而被公派留学香港。文中倾诉了他成长期的孤独苦闷、痛苦迷茫,自卑无助。

那位男孩的心路历程,自己曾经都有过,内心也曾是那样地彷徨,该是青春断乳期的思想澎湃而已。没错,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无用,微积分、线性方程与自己的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读那么多的书、学那么多的知识,也丝毫不能解决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反而对未来更加感到迷茫和惶恐。深切地感受到一介书生的无用与懦弱。屏蔽了一切活动,只有学习一件事,在这样的外界环境中,使得原本喜爱学习的自己,反而厌恶起学习来,所以对继续学习考研一点积极性也没有,大学毕业后,就赶紧就了业。

人的思想就是由曾经受过的教育,以及身处环境影响,这二者双重作用下而产生的吧,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的,往往都是站在其自身角度来看待问题。物有所思,情随景移,那男孩之所以如此想,是太优越的环境把他惯坏了吧,这样年轻的心,怎能经得起这样奢华的物质享受,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痛,他哪儿知道我们国内广大穷苦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假如他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恐怕他就不会如此想,也不会想如此说了吧。

但这男孩说的这一点很对:作为生活在世上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独一无二的。

国内的教育和媒体总是在立典型、树榜样,成功的定义太标准、太统一,从而抹杀了人的个性。其实,唯有充分挖掘每个人自己这块宝藏、让人走多样化的人生道路,才是成功的教育体制应该做的,而不是教育人人都去争第一、都去走同一条路。这的确是我们国内教育的失败之处。

人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怎能是每天从睁开眼睛起床,到闭上眼睛睡觉而只干一件事!特别是处在精神极其活跃、思想蓬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可怜的孩子们,特别是那些要强、上进的孩子们,面对升学压力,在家长、老师的严格监督下,每天的生活就只有单调的学习了。事实上,这个年龄的孩子,除了身体的快速成长,需要食物营养来供应外,那本来应该茁壮成长的心灵,也原本是急需“精神食粮这一阳光雨露”的养分来浇灌的,如今在现行应试考试制度下,精神层次上却是全部的干涸裂缝——那么出现心理上(甚至是精神上)的残缺也就自然不在话下了,至少是压抑以至于抓狂了。

这种环境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心理注定有些畸形。而那些所谓不怎么要好的孩子,没有升学的压力,反而因为思想开小差,使压力得到了释放,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心理状态;或者是那些少部分的尖子生、学习的佼佼者——他们有坚定的意志和理想,外部环境恰与内心需求同步,情况也还算好。而很多的孩子却是此种教育体制下的受害者了。由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和阅历,外形虽然与成人一个样,但心理却未获得同步成长——这种孩子怎么能是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像一颗大树,外表看起来好好的,而里面却是空心的——这将来如何承担起社会的栋梁之任呢?

据国内外报道统计,现在的学生(包括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先看下那个年代的我们。长在红旗下,用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出来的我们——内心是谦逊的、内敛的、传统的、节俭的,并且统有国人寻求价值观的焦虑症,自由民主主义、享乐主义几乎永远与之无缘,甚至对此有些惧怕,是所谓最可怜之人、卑微之人!

我们只为学习和工作,所以我们单纯而可爱;我们总是争强而上进,所以我们坚强而隐忍;我们杜绝娱乐和消遣,所以我们不合群而自卑;我们做事总是客观而求真,所以我们在人事上总是碰壁;我们总是怕落伍和掉队,所以我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我们凡事总走正道,所以我们总是孤陋寡闻;我们凡事注重事情本身,其实事情好做而人难做;我们外表看似强大,其实我们内心很弱小……这就是那残缺的我们。

再看下现时代的孩子们——

先看看大氛围吧,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的全民思想观,充斥着每个人的大脑,扩张着人们的欲望,并继续使我们的贪欲进一步膨胀着,竞争、追逐、获胜、赢利……我们急速奔跑着跟随着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慢不下来、也停不下来了,更是静不下心来了。大家都高度关注着外面的世界,一门心思向着一个目标在努力。有谁会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内心那真实的需求呢?恶化的环境、有毒的食物,在考验着我们五脏六腑;唯利是图、浮躁的氛围,更是在考验着我们的神经系统,何况我们那幼小的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面成长起来的可怜的孩子,怎能会不心浮气躁?怎能会有那宽广的眼界,以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有的强有力的定力?没错,就如同台湾作家朱德庸所说:我们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只不过是让少数人获得了财富,大多数人获得了心理疾病而已。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年代——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摒弃所有一切,只盯着学生分数这一个指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海量的作业去完成;小考、大考不断进行,分数的点滴升降,都时时撞击着孩子的心灵;谁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陪伴孩子学习,俨然形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为提高分数成绩,他们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辅导班。

可怜的孩子们,除了每天上学,还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一个又一个的考试。本应该拥有的轻松快乐的青少年时代,却被一座座大山压在幼小的身上,只追求分数的思想观念,也限制了他们其他各种思维的发展,创造力更不用说了。

我们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耐挫力、承受力、创造力方面,怎能与日美同龄孩子相媲美?

难道孩子要成为我们社会的牺牲品吗?

那么青春期的孩子真正缺少了什么呢?实质上,他们是缺少了精神家园……

如何培育孩子的精神家园,也许才是我们应该亟待关注的问题。培育孩子的精神家园,或许应该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个人空间,允许他们那思想的野马,天马行空地纵横驰骋。学校老师的照本宣读、家长的无谓溺爱、为追求升学率而施行高压政策的学习、为考个好大学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特长班……这些都不是吧,只有从孩子的自身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紧跟孩子的成长步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与孩子一起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甚至让孩子来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体味生活的艰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逐步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包括人体自身的、两性的、心理的、社会的、环境的、宇宙的……等等逐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多让孩子参加室外活动、各种劳动以及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相信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是平凡、普通,或者是非凡、优秀,有其丰富的生活历练做后盾,他(她)的内心必定是强大的。由衷地希望教育部们通过教育改革,能够让孩子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学习——即让孩子养成凡事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深入实践地去学习的习惯。

事实上,造成孩子诸多问题的原因,与青春期的孩子缺乏室内外活动、社会实践,凡事缺乏身体力行这一课是分不开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学习,永远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由此导致其精神支柱,也如同这空中楼阁一样不堪一击!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这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极为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从侧面丰富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有利于建筑孩子强有力的精神家园。

在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中,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世界,作为构成丰富多彩世界的一份独立单元,是那样的不可或缺;而相对于整个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来说,这个生命又是那样微乎其微。就如同我们透过旅行车窗,看到的那不断变化的景色一样:那遥远的景色是那样的诱人,引导着我们不断向前看去!而这窗口大小的景色似乎永远不会定格!你就这样不停追随着它,展开了无限的遐想。可是,尽管如此,事实上,它就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一个小小的视角而已。

是的,什么都不能代表全部,都只是生命/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多元化的生活,就会避免孩子们产生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这次试考砸了不等于以后考不好,与这位同学暂时有点小矛盾,不等于与其他同学关系不好,今天的心情不好,不等于明天的心情不好,现在的学习不好,不等于未来事情就做不好,此时的失败不等于将来就要失败……只有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永恒。

在那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孩子就会清楚地明白——蜻蜓点水和精雕细这两种行为,其得出的结果,将会是最为鲜明的对比。启发孩子寻找到自己喜爱的领域,并在此领域内去精雕细作式地精益求精,才能做出成果,做出精品!否则,如果无论什么都只是蜻蜓点水的话,最终将会落得永远盲目地模仿他人、或者永远为别人做嫁衣裳!

愿我们的孩子们具有强有力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家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bf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