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生活节奏变慢了许多。每天早上不必再急赶时间去上班,女儿虽然住在家里,但工作日单位免费供早餐和中餐,不需要在家吃早餐。于是我便有了时间,早餐可以变着花样熬些粥来喝,小米粥、玉米粥、南瓜粥、皮蛋瘦肉粥、八宝粥等等。
我老家在湘南偏僻乡村,那时老乡们都把粥叫做稀饭。那时候喝稀饭也是生活所迫。小时候的我最讨厌喝粥。
可那个年代,每到春末夏初的季节,因粮食紧缺,家家户户都会以喝粥来度过青黄不接的季节。每当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我母亲为了不让五六口人的家不断炊,就在晚餐煮粥给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人喝,她自己则有时喝我们剩下的粥,有时干脆不吃。
那时晚餐喝粥,除了配上一些直接从坛子里抓出来,不需要烹饪就能吃的酸萝卜、酸豆角之类的咸菜,不会再有充饥的主食,不像现在还可吃肉包、花卷、蛋糕等主食或共创副食。
之所以晚上喝粥,是因为白天我们要上学读书,还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晚上一般不需要干农活,写完作业就可早早地睡觉。
我之所以不喜欢喝粥,是因为晚上喝粥,喝少了不能饱肚子,到了半夜肚子便咕咕地叫,常常在睡梦中被肚子吵醒。要是多喝一点,虽然暂时可以饱一下肚子,但睡不到三更,就会被憋久了的尿胀醒来。反正,那时晚上喝粥,常会在睡眠上付出代价,以至后来听说喝粥,便产生条件反射少了食欲,有时干脆不喝。
高考后,我终于摆脱了晚上喝粥的时代,但那时学校的早餐也很单调,每餐都是八人一席:一大盆不加糖也不加盐的白米粥,每人两个坚硬的馒头,再附加一些咸菜。开始我有点厌恶早餐,但不吃又不行,有时只要了两个馒头和属于我的那份咸菜。但那样不但难以吃下,而且因为每天早上跑步做运动,体力消耗也比较大,上了两节课就开始有饥饿感,而且口渴得很,影响正常听课。
于是,每天早餐逼着自己喝粥,以缓解上午上课的饥饿感。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适应,并喜欢上早餐喝粥,常常把餐桌上分剩下来其他同学不要的粥全装进自己的饭盆里,这样可以让没有油水、常闹饥荒的肚子填得更饱一些,麻烦的是每节课下课后,几乎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厕所。
也许真的是喝粥喝多了,参加工作以后好多年我再也不想喝粥,中间有好多年也没有喝过粥。上世纪八十年代,单位食堂也是吃米饭,老家实行分田到户以后,家里粮食不再紧张,年年有余,老家人也不再因为缺粮而喝粥,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早餐开始吃面条或米粉等等。
我真正爱上喝粥,还是女儿上大学以后。她在北方上的大学,她说在学校每天早餐都有小米粥,只是太稀,有点像喝水。她回来让我煮稠一点的小米粥给她喝。
后来,我得知小米粥能养胃,况且味道也不错,多喝几次后就爱上了。所以现在家里早餐吃得最多的便是小米粥。对粥的看法也就慢慢改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