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熬粥,总是要放一小把儿花生米的。
老家是没有“粥”这个叫法的,喝的只有两种称呼:稀饭和汤。
老家的稀饭,仅仅就是水开后,冲进搅均匀的面糊,再烧开,熬透即可。虽然简单,却是小时候晚餐必备。
毕竟只是水加点面粉而已,别说营养,果腹也是短暂的,两泡尿下去,立马就会回归到饥肠辘辘的状态。大人就会说,赶紧睡吧,人是一盘磨,睡着了就不饿。
比稀饭好一点的,就是汤了。当然说的不是胡辣汤,因为它也算是奢侈品,不是经常喝得到的。汤也不是准确的说法,经常的说法是糊涂(hudu),红薯糊涂或者南瓜糊涂。糊涂因为有了内容,自然成了比较期盼的晚餐。“捞”也就成了喝糊涂最常用的动作,也就成了被大人训斥的不雅动作:捞捞捞,别捞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如今不愁吃不愁喝,“捞”这个习惯动作却保留了下来。
现在熬粥,或者稀饭(当然现在的稀饭里面是有米粒的,不再是面糊糊了),会熬的稀烂,喝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用筷子捞,但什么也捞不上,便有些许的失落,吃饭便少了许多的滋味。
后来再熬粥,就会晚些时放一小把儿花生米,盛粥的时候,也会把绝大部分花生米盛到自己的碗里。别人也不爱喝,也不捞。
喝粥的时候,就会用筷子探索般寻找花生米,投进口中咀嚼,弹性的实体感,再加上香和淡淡的甜,这几乎就是梦想和梦想实现的幸福感。
花生米虽小,带来的快乐却大的多。
给生活画一条希望的绿线,稍微用力地一跳,就可以抓到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