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3年的一个傍晚,在楚国新都郊外的大道上,一辆从魏国驶出的马车疾路而下直奔楚国。车上坐着一位消瘦严厉的中年人,他就是魏国当时的名将,吴起。
这个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名将,由于受到魏武侯的猜忌,决心重投圣明的君主,来效犬马之力建功立业。在这个野心勃勃的面孔之下,更是藏匿着一颗敢于大义灭亲的冷酷理智之心。为了树立在鲁君心中的信任之情,在亲情和功名之间,吴起对他来自齐国(齐国当时是鲁国的劲敌)的发妻举起了屠刀,用妻子的生命换取了自己暂时的政治安宁。
用至亲头颅换取自己仕途的平步青云,这个交易在他看来,性价比简直太高。吴起,就是那个时代功利主义的典型代表。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4601/4c818660dcc09949.jpg)
就在这时,时间的车轮已由春秋驶入了截然不同的战国时代。礼乐文明的外衣在战国纷争不断的利刃下被撕成了碎片,人心中那最丑恶的嘴脸公然的暴露在这气数已变的冬天。
春秋时期,礼乐道德是外交家们进行纵横捭阖的最佳利器,一篇大义凌然的演说,就足以击退千乘雄狮。然而,到了战国时代,外交家门不再高谈阔论,而是开始专注于赤裸裸的利益分析。
在这个冷酷的战国时代,社会不再需要像孔孟贤哲这样的文化脊梁,吴起的冷酷和精确,才是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的王道。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礼乐文化的抛弃,也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道德文化大滑坡。
与此同时,在“昭惠中兴”过去的几十年的时间内,楚国华丽的外表之下藏匿着层层危机,楚悼王急需一位治国之才来辅佐自己来扭转楚国的乾坤。此时的楚国,已经不是楚庄王时期那个不可一世的帝国,对外受到三晋的不断骚扰,对内又饱受封君问题的困扰,内忧外患已经成为了楚悼王无法愈制的一块心疾。
这些沉溺在声色犬马中的楚国封君们,早已丧失了楚国早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重走中原王国的旧路,追求物质和精神上无穷无尽的奢华享受,将楚国数百年的丰厚基业销蚀殆尽,连带着这个国家拖入了末路穷途的深渊。
楚X王遇刺敲醒了这个国家君王的警钟。当时的国君楚悼王已经为权贵欲望的不断膨胀感到深深的忧虑。就是楚悼王的这个沉思,将在穷途末路上奔驰的楚国缰绳一勒,信步停顿下来。
画面又回到公元前383年的那个傍晚,吴起的到来给束手无策的楚悼王带来了一丝生机。很快,吴起就受到了楚国的重视和重用。他一针见血指出了封君太多的问题所在,并劝诫楚王对封君痛下杀手,剥夺他们的财产和封地,使他们不能再永久世袭,违抗者一律严刑处置。
吴起的铁血变革在楚国上下掀起了波涛骇浪,权贵们奢靡享乐的作风在逐渐偃旗息鼓,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楚国开始向着光明的方向调转马头,一路前进。
只可惜,楚悼王的离世让吴起大刀阔斧的变法戛然而止。吴起之所以能够手持利刃对那些不听指挥的贵族刀剑伺候,主要得益于他身后楚悼王这枚王牌的庇护。吴起的变法大胆的挑战了根深蒂固的世袭制度,从根本上侵害了权贵们的利益。因此,使得楚国的权贵对吴起深恶痛绝。楚悼王撒手人寰,让吴起彻底毫无保障地暴露于权贵的复仇火焰之下。
这些逼红眼的贵族们在楚王的葬礼上向吴起痛下了杀手。惊慌失措的吴起企图躲在楚王的遗体旁边,以大不敬的道德规范企图逼退这些杀红眼的贵族们。他们被压迫了这么久,哪管这么多?
箭,如蝗虫般射向这位曾经差点挽救楚国的功臣身上。吴起,最终倒在了楚王的遗体旁边,倒在了他的宏图伟业之下。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西北边陲的蛮夷之国,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推进下,竟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强大起来。楚国没有享受到的变法硕果,秦国,却在商鞅的坚持下一一品尝到了。
楚国,与上天给他的又一次机会失之交臂。自此,这位曾经的春秋霸主进入到了它的晚期时代。
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所有人都对楚国捶足叹胸之际时,它却用它最后一丝精气神,培育出一位影响中华诗词歌赋千年不朽的天子骄子。他,就是屈原。
屈原,凭借他傲人的才能和谦逊的气质赢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和喜爱。他深刻地剖析了楚国现存的弊端和症结所在,并在吴起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变法改革。
当时的局势是“非秦必楚,非楚必秦”。能够有实力一统天下的人选就在这两个国家中最终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列国的用人体制仍然是宗法制度下血缘关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重要的职位是由大贵族们世代相传,进行世袭。
而秦国确实一个例外。
秦国用人,不问出身和来路,唯天下之奇才而重用也。秦国开国重臣李斯,就是楚国人。屈原深深的意识到选贤举能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向楚怀王提点重视外才的紧要性。
说道这位著名而悲情的楚怀王,他,在父王楚威王的庇护下一帆风顺的成长起来。他性格宽厚,率直天真。他有着楚国国君一贯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却缺少在这个严酷时代生存下去的城府和狡诈。他继承了父辈为他打下的当世面积最广阔的那番疆土。
这片疆土物产丰饶,国库充盈。然而,在这片疆土的边缘地带,却有无数双眼睛虎视眈眈,暗潮涌动。
楚怀王在开始之际,也是充满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大胆的采用了屈原选贤举能的建议,任用优秀的人才,并大力支持屈原变法改革的进程推动。
这个时候,那些贵族权势又开始躁动起来,他们故伎重施,在楚王面前不断地抹黑污蔑屈原。由于楚王性格宽厚率直,很快就被谗言蒙蔽了双眼。再加上屈原在楚国政治根基尚未牢固,很快,屈原就被驱逐到政治中心之外,而楚国的变法改革也被迫再次中断。
在悲愤和无奈之下,屈原发出一声悲鸣,这声悲鸣响彻了荆楚大地的天空。只是,世人皆醉唯他独醒,再也没有人回应他这一声长叹了,唯有上天,在这阴郁的深冬,刮出这一阵阵呜咽刺骨的寒风与他相伴。
楚国,终究丧失了最后一次复兴的机会。
就在这时,一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的国际政治家,肩负着秦国的使命,在短短期间内通过连横之策,使得原本六国坚固的抗秦联盟锁链变得分崩离析,土崩瓦解。他,就是张仪。
为了加快瓦解合纵同盟,这位老练的政治家先从秦国旧交楚国下手,与率真墩和的楚怀王在楚宫里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政治会谈。
他利用了楚怀王的善良,开门见山的就指出了两国交好的过往,并提出秦王想要重归于好的意愿。他进一步利诱楚王,表明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愿意将600里国土向让,以表心意。
楚怀王心动了,张仪的计谋生效了。楚王不顾重臣的劝解,在没有实际得到土地之前就急忙与齐国断交。深受春秋贵族诚信传统教诲下的楚怀王天真的以为,秦国不可能欺骗他。
但他没有想到,秦国早已把这个传统抛到了九霄云外。
就在楚王与齐国断交之后,派使者去秦国收复那600里土地之时。没想到张仪却诡秘一笑,说道:“何来的600里土地,当初说好的分明就是6里土地”。
秦国的出尔反尔让楚怀王勃然大怒,他决定立刻出兵征讨秦国。楚国的匆忙派兵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吃了一个大亏,不但600里土地没有收回,反而还白白丢失了更多的领土。自此之后,命运的潘多拉厄运更是眷恋上了这个不幸的国度,楚国在之后的几次战争中又频频失利,楚怀王也被秦国再一次欺骗,成为了秦国的不战而获的俘虏。
善良的楚怀王在被俘之前,甚至天真的以为之前秦国的出尔反尔只是张仪这个卑鄙小人的奸计。他甚至一直相信,秦国还会秉承贵族的诚信原则,决不会在天下诸侯面前失信。
只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秦国,再次欺骗了他。
在崇尚权诈的战国时代,楚国统治者还一直秉承着春秋礼乐熏陶下的质朴和文雅,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此时的诚信,已经不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反而却成为了身上的枷锁和镣铐。
被囚禁的楚怀王最终在秦国都城咸阳郁郁而终。这位在礼乐文化熏陶下的最后一代君王,至死也不肯献出祖先们浴血奋战打下的疆土,他用自己的生命为礼乐文明殉葬。
在乱世中,道德往往败于不义。在楚国早期的争霸路上,曾经将那位轻信仁义的宋襄公碾压于车轮之下。如今,历史再度重演,只是角色进行对调。楚国,却变成了礼乐文明殉葬的一方。
楚国的都城郾都,最终毁灭于秦国的铁蹄之下。面对满目疮痍的故乡,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在汨罗江发出最后一声长叹后投江殉国。这声长叹,久久地回响于九州大地之上,延绵地徘徊于中华史书的长河之中,化为最悲壮的乐曲,祭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伟大帝国800年的荣耀与光芒。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