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ef4faf751ada47dc.jpeg)
《胡桃夹子》永远与圣诞联系在一起,今年初北京冬奥会的入场音乐中,两次出现了其中的曲目,可见这部作品中的旋律是有多受欢迎。柴可夫斯基是旋律大师,即使看过《胡桃夹子》,再次看的时候,内心还是会被触动到。今年过得特别难,在年末的时候还能用艺术滋养下自己,内心甚感欣慰。
去年的十二月我也看了一场《胡桃夹子》,那时候对未来的一年充满了期待,今年再看的时候,只想过好当下,珍惜每一天。经历过艰难的一年,心态上已有变化,慢慢学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这也让我在观看的时候更加投入。
《胡桃夹子》里有一个小女孩的梦,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就为我们造了一个梦。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阐释这个梦,观众在欣赏这个梦中得到滋养。每个编舞师有自己的想法,每个舞者有自己的演绎,每个观众有自己的感触。
百年前的作品流传至今,依然有那么多的艺术家去演绎它,有那么多的观众每年在圣诞节前期待着它,足以说明美好的文艺作品能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因为它的美好而被折服,无需语言就能产生共鸣。
不同版本的《胡桃夹子》在编舞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也体现了不同的舞团对作品的理解。尽管故事情节不会变,但对于这段旋律怎么演绎编排,还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在第一幕中与老鼠王国的大战,还真的会点燃小火炮,第二幕中不同地区民族舞的表演,尤其是东方舞和中国舞的片断,就能看出西方编舞者对东方的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935ee656961d25cb.jpeg)
这场中国舞的造型是满族旗人的风格,舞蹈也是以旗人走路的姿势为基础,以长袖善舞的方式演绎出来,与去年看的版本中转手帕情节的编排完全不同。这是Aaron S. Watkin版本对中国舞的理解,可以说这是有点符号化的理解,但了解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熟悉的文化,也是一个特别的视角。
其实我们对于他者文化,也会存在自己特有的视角,说是狭隘也好,文化差异也好,不可否认这确实客观存在。甚至有时候都会觉得,对于自己本身所处环境的文化,都不一定是完全了解,依赖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会有不同的偏见。所以对此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会比较好,也许还能看到一些自己没意识到的部分。
回到作品本身,我想不管看的是哪个版本,喜欢《胡桃夹子》的人在两个小时演出中,就像做了一个美好的梦一般。既然老柴能给大家造梦,那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不是常说人生如梦吗?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造梦师,为什么不给自己造一个美好的梦呢?
尽管人世间有很多灰暗,但追求真善美一直是人类倡导的方向。就像明知人间有众多疾苦,老柴还是为大小朋友在圣诞节创造了一个如此美妙的梦境,而我们至少在这两个小时中能感受到一些快乐。那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尽量乐观一些,心态上尽量积极一点呢?
人生很艰难,会出现生无可恋的时候,难过时也不是非要让自己振作起来,允许自己难受也是可以的。可即使再难受,即使处在当下的时刻觉得异常艰难,也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跨过这道坎,去迎接新来的日子。
经历过时间考验的文艺作品能持久地给大众提供精神上的养分,给予人们继续生活的动力。看完演出就像给自己的精神世界打过气,有力量去抵御生活琐事上的精神内耗。观看演出的当下就当是进入梦境做一个美好的梦,梦是会醒来,但在梦里也得到了精神上巨大的满足,也有勇气过醒来后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2476/96194a68168c4a2f.jpeg)
演出结束,观众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演员谢幕三次之后,每一对组合又单独再依次谢幕。我想观众的掌声有对表演者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感谢,共同度过的两小时,值得双方珍惜与互相尊重,在艰难一年,依然有《胡桃夹子》陪伴着,也是心灵上莫大的安慰。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