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eader 原创文章
机关新人读书秘籍
有一次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倡导读书的文章,随手评论了一句:“生活将会严厉惩罚那些不读书的人”。没想到,朋友中的一个牛人立刻回了一句:“现在惩罚得还是太轻了!”这几个字让我隔着手机屏幕就看到了他的笃定。
如果有这样的道理——懂得的人多,实践的人少,那么读书使人进步算一个,运动促进健康则是另一个。如果非要拿这两条pk一下,选出之最的话,恐怕投身运动的人还是多于主动读书的人,读书当之无愧就是那个人人都懂却少有人做的“别人的好习惯”。
但是,作为一个现世中人、一个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一个希望事业有成的公务员,读书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如果不把它看成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则可说读书是一项必备技能。用领导的话讲,叫做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6534817/34d236d7c2da0e19.jpg)
一、为何读书?
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最具潜能导师”的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日常事务分为四个层次:紧迫而重要的事、不紧迫而重要的事、紧迫而不重要的事和不紧迫而不重要的事。他指出,我们平时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紧迫的事情上,特别是那些紧迫而重要的事情。而这样做降低了我们的效能。他提出了“要事第一”的原则,要求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第二类事务——不紧迫而重要的事情上,并以之为核心,有效减少紧迫的事情。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比如如果你平时对自己的车精心爱护、按时保养,那么就可以减少它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故障带来的紧急挑战。很显然,读书正是这一类事情——看似不紧迫,实则很重要。
很多时候,人们想读书而不读,恰恰是因为读书这件事不能立竿见影,很难说读完一本书马上会有多大提高。而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不我待的社会中,人们更愿意去做立见成效的事,或者不得不去做的那些紧迫之事。于是像读书、运动这类重要而不紧迫的事,就一拖再拖,有始无终。
还有个理论把事务在当下带来的收益,叫做收益值;把这种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叫做收益半衰期。以这两个标准把所有事务分为四类。比如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属于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玩游戏属于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漫无目的的刷朋友圈,属于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那么读书呢?恰恰是属于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很明显,真正能给我们带来本质性提高的是那些长半衰期的事。但是高收益又长半衰期的事本身不多,而且需要艰苦的努力。因此,坚持去做像读书这样暂时收益值低却能够长久发挥作用的事情,就是十分明智之选。
如果说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促进作用,那么对于公务员群体来讲,这个意义怎么强调则都不为过。毫无疑问,中国的公务员是全世界最难干的工作之一。从工作内容上看,需要你懂政治、经济、管理、历史、法律,还要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党建学说以及具体工作业务,非通才不能胜任。从发展规律上看,组织层面更多关注的是思想政治素质,而公务员成长所需要的其他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从成长环境上看,除了繁重的日常事务,公务员往往还要应对来来自工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突发变故和不确定因素,而相对闭塞的人际交往又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年轻人很难像徒弟拜师那样,从前辈领导那里学到为官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行的应对办法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二、读什么书?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可以获取信息、愉悦身心,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而对于公务员来说,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公务员的读书必须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否则,即使你手不释卷、日读万言,也只能算作是浅尝辄止的“假读书”。
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理解何谓“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举一个例子,比如讲解遴选考试真题,把命题思路和答题要点详细地告诉每一名学员,但是不给标准答案,然后让大家在相同时间内把答案写出来。可以想象,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仍然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实际上就是理解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言语表达水平的不同于导致的。
很多学员在学习中很喜欢要模板,要标准答案,要范文,以为掌握了这些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纵横江湖了。更有的学员千方百计希望能够压到题。殊不知,世界上最悲催的事不是没压到题,而是压到了题还是答不好……
因此,把读书定位为提高“三力”,而不是娱乐和休闲,则选书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有目的地博览群书,相信开卷有益,选书杂一些、广一些,敢于探索自己不了解的领域,防止片面按照个人兴趣和思维惯性选书。二是读书之前少想“有什么用”的问题,不要被那些看似言之凿凿,实则言之无物“实用性”书籍蒙蔽,告别选书的功利化导向。三是不能太过随心所欲,避免盲目追热点、赶潮流。
基于以上原则,建议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要读名家名篇;理论性书籍,要读大家的扛鼎之作和新锐的创新之作;实用性书籍,要选择经过时间检验的、广泛传播的有实用价值的书,拒绝空有吸引人的名字的心灵鸡汤。总的来说,就是要读那些评价高的、影响力大的,也就是“淘尽黄沙始见金”的“金”。
具体来说,对于公务员来讲,以下三类书可以作为阅读重点:一是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列经典、党的领导人的文选和中央重要文献,这类书回避不得,不读不知其妙处。很难想象没认真读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人能写好今天的策论文,同样很难想象没读过《共产党宣言》的人,能把党建工作做好。当然,如果觉得大部头太难啃,可以选择一些经过加工筛选的选编类、解读类书籍。二是社科经典。建议先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以及传统文化各个领域中,各选择一本好读的、权威的著作,认真读下来,以此打开这一领域的启蒙之门。三是时政评论类书籍。这些书虽然不是经过岁月洗礼的经典之作,但是理论性和时效性相结合,有利于了解当前热点、把握时代脉搏。还要强调一点的是,有的人非常热衷于读所谓厚黑学、官场哲学、稗官野史、花边轶事之类的书,个人觉得这类书带来的负能量远大于正能量,少读为好、不读也罢。
三、怎样读书?
读还是不读,是一个问题。读些什么,也是一个问题。而如何去读、怎样读好,则更是一个问题。这里谈几个规则供大家参考:
一是改善阅读环境。如果把读书定位为休闲娱乐,那么松软的大床、美妙的音乐、昏黄的灯光自然十分应景。然而若把读书作为提高自己素质的学习方式,则应该选择思想活跃的时间(比如上午)和安静事宜的场所(比如书房、图书馆),以一种心怀使命、正襟危坐的姿态去读书。时间和地点最好相对固定,养成习惯。
二是要有切实可行、长短结合的阅读计划。与其每一次都在读与不读之间做艰难选择,不如在阅读之前先做好计划。长计划解决的是一段时间内读哪些书的问题。短计划解决的是用多久读完一本书的问题。也就是把一本书的任务实事求是地分解到若干时段,不求贪多求全,到了相应时间认真执行就可以了,这样一段时间之后阅读习惯就能够养成。
三是粗读与精读相结合。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精读。因此,建议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先进行粗读,也就是以一种尽快读完的态度先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纠结,先标出来,然后继续往下读。粗读之后如果觉得值得精读,则要认认真真再进行精读。
四是读书不动笔等于没读。粗读的时候,建议用笔将书中的主要观点、经典段落、深刻语句画下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写在书页上。精读的时候,建议用本子将之前标出的内容抄下来。一本200页的书,可能抄下来的只有20页笔记,但这就是书中精华,即使不再翻看这本书,有这20页笔记我们也能很容易回忆起书中的内容。
五是边读边思考。阅读一本书,我们至少要思考并解决以下4个问题:第一,这本书提出并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或者支持了什么、反对了什么?第三,本书的观点哪些是我原来知道的,哪些是我原来不知道的,对此,我是否认同?第四,这本书对我有什么用? 每一本书我们都可以总结出一个表格,把以上问题罗列进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理解了书中的内容。
六是归纳与延展。古人讲,纸上来得终觉浅。又讲,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读罢书后,最关键的就是要理性践行。所谓理性,就是不能盲从。所谓践行,就是要真学真做。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搞清楚,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要改变哪些认知、哪些行为方式,这是读书的重中之重。否则道理依旧是书上的道理,而我们只会是读了很多书,还过不好这一生。
七是营造好的读书氛围。从形式上讲,读书是孤独的,与当今社会的氛围有点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可以努力增加读书的趣味。比如,与好友相约一起读同一本书,比着读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目的;读大部头书籍的时候适当看一点书评,看看其他人有什么见解;多参加一些线上线下的读书交流活动,与小伙伴们分享读书心得和喜悦,等等。
我们的读书,要追求真正的阅读。因为真正阅读的收获是碎片化阅读代替不了的,是其他媒介代替不了的,更是浮皮潦草地翻看几页所代替不了的。当然,读书归根结底是个人的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式,适合他的不一定适合你,别人无效的方法也许对你最有效。不过,不管哪种方式,最关键的还是你要拿起书,认认真真地读。那么,今天你读书了么?
更多内容请关注:基层政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