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的老舍

作者: 陆格淡 | 来源:发表于2017-03-30 21:32 被阅读295次

    老舍先生的作品读过不少,《我这一辈子》、《茶馆》、《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这本《正红旗下》是新近读的。

    《正红旗下》作为老舍先生的重要遗稿,在老舍生前并没有出版,因为他尚没有写完。直到老舍逝世了的十四年,文革结束后的一九八〇年才得以出版。

    《正红旗下》封面

    这本书本应该是像《四世同堂》一样的一部长篇巨著,却因为文革的到来,作者蒙冤而死而未能竟稿。书只写了十一章,约八万字。按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女士的说法:“从内容上看,只是个大部头的长篇小说的开始。”而我读完全书后也是有如此感受,事件和人物引出不少,正待展开,却戛然而止。

    《正红旗下》这部作品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书中所写一切,对照老舍先生的身世,有很高的重合度。然而又不是完完全全的“照本宣科”,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老舍先生作为满族人,正是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书名也由此而来。

    八旗是清代统治者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有点像咱们现在的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设置,是为了表示区分。以旗的颜色为别,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蓝、正蓝、镶红、正红八旗(正是整字的简写),凡满族成员都隶属各旗。(这是“满八旗”,后又增设“蒙八旗”和“汉八旗”。)八旗成员,统称“旗人”。

    《正红旗下》的时代背景是晚清。晚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历史阶段,没有之一。这不仅仅是清王朝的自甘堕落,更是西方列强的介入,使的原本错综复杂的历史更加波云诡谲。

    在短短六十年间,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八国联军……随着战争的失败是各种不平等条约的陆续到来,割地、赔款、租界……局势动荡,民不聊生。老舍先生的父亲,一名守卫皇城的军人,就是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战役中死去的。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当时矛盾的集中地,大清国都北京,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尤其是旗人的?在特殊时期下的国人心理是值得研究研究的。

    老舍先生用一贯幽默的笔调勾画出了那个时代的老北京风貌,但是不难发现,这种幽默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对姑母,大姐婆婆,大姐夫,大姐公公,多二爷的刻画,无不表达出了一种“哀其不醒,怒其不争”的无奈。在国运颓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境地下,曾经叱咤风云的旗人们,生活已经沦落到了十分不堪的地步。寅吃卯粮,无休止的赊账度日。

    即便如此,旗人们尚是一副“贵族”架势。整日间吃喝玩乐,心无大志。作为骁骑尉的大姐夫竟然不会骑马射箭,无心国是,每天都醉心于“满天飞元宝”(老舍先生在书中对鸽子的谑称)。子爵女儿、佐领太太的大姐婆婆,没有什么长处,却为人刻薄尖酸虚荣,有点像《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颐气指使,虐待儿媳。大姐丈家大门外被要账的用粉笔画的满墙都是,一横杠就是一笔账!尚且好吃懒做,凭着“铁杆庄稼”过活,最后已然到了抵押房产的地步。

    其中唯有一个叫福海的,大舅家的二哥能明白些事理。是旗人中少有的明白人,惜乎这类人太少,少到不能挽大厦于将倾。更多的人只是浑浑噩噩的做着一个梦,一个沉浸于祖先荣耀却苟且当下,从不肯睁眼看看现实,也没想过要奋起的美梦。

    没落、短视、僵硬、麻木……末代的旗人们陷入了一个自视甚高实际上却早已被人看不起的圈子。连讨债的卖烧饼的都敢指着旗人的鼻子说:“吃了烧饼不还钱,怎么,还有理吗?”这要是在康乾盛世,敢这么对待旗人,估计是要被杀头的。

    中国封建的王朝更替,已被后人总结成了“历史周期律”,虽然不像化学元素周期表所表现的那么严谨,但是由盛而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状态却是事实。这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归根结底还是人性与利益的较量。谁体现了好的人性,谁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谁就能长盛久兴。惜乎历史并非所有人的历史,只被少数人所操控把握着。而这少数人的意见往往与真实的历史走向有偏差,所以难免兴亡有时。

    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的久了,便是到了真正危急存亡关头,忧患意识也无法一时生长出来。只能是像行尸走肉一般等待被淘汰消灭。

    作为满洲旗人,作为土生土长北京人的老舍先生,是深刻了解北京的。他笔下的北京城已然离我们远去,但是值得借鉴。有的也值得怀念。那些温情脉脉,如《城南旧事》里的老北京,是当今愈来愈国际化的北京里绝难探索的到的。我在北京生活了五年,关于老北京的人文风俗,却大多都是通过老舍先生这样的作家文字中领略的,现实已经改变了。

    老舍先生是我比较敬重的几个作家之一,之所以说敬重,是先生的文字认真,关照现实,论的都是严肃的问题。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老舍先生的作品也不外乎是一部部史书,只不过是从平明百姓的身上写来,而平民的历史往往为正史所忽略。老舍先生一生都是那么的谦卑,平凡,淡泊,他的墓志铭如是写到:“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我曾于一四年秋天参观过位于北京灯市口的老舍故居,一个典雅肃穆的北方四合小院,有树有花有影壁。《正红旗下》正是在这里诞生的,惜乎却夭折了,一本记载晚清旗人存亡的史书中断了。

    老舍先生故居——笔者于二〇一四年摄

    老舍先生生在正红旗下,却死在了另一面红旗下,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所以我们应该保持警醒,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看清现实,不做人云亦云的愚夫。不要堕落的像行尸走肉的晚清旗人一样,盲目蒙昧的活着。
    因为活着似乎不难,但真实的活着很难。死确乎容易,而有价值的死去又很不容易了。
    二〇一七年三月卅日于北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红旗下》的老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np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