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有很大的诟病,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相比来说,欧美国家教育孩子的方式在有些方面与我们是大相径庭的。
很简单地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的孩子创造力比中国的孩子强,外国的顶尖学者多,这毫无疑问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说到那些幼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也都缺乏安全感。他们内心脆弱,过度在乎外界评价,常常会费尽心思地讨好别人。而另一些被父母过度关注,凡事都被父母安排好的孩子,会缺乏价值感,他们即使学习很好,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他们生来就有自己的使命,父母越是干涉孩子的命运,越是会破坏孩子的未来。
正如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孙瑞雪说过,“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给孩子自由,也就是与他分离。分离是一生的主题,不管分离有多痛,都必须这么做。因为只有父母主动与孩子分离,才能促进他的人格成长。这样的孩子,才会在爱的养育下,拥有独立的人格,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三个分离,第一个分离是出生,离开妈妈的子宫;第二个分离是与妈妈的心理分离,逐渐接受自己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第三个分离是与家的分离,从幼儿园开始到变成成人,但也有的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这个过程。
这其中,与妈妈的心理分离最为关键,它不仅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是否有力量,而且影响了孩子长大之后的亲密关系。每一个无法拥有良好亲密关系的成年人,几乎都是由于幼年时没有做好和妈妈的心理分离。
这个关键的分离期是半岁到三岁。在婴儿6到10个月的时候,他会发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而是独立的两个人。在婴儿10到16个月时,他会走了,每一天都会发现自己的强大,于是便不再那么迷恋母亲。
当他再大一点,16到24个月的时候,遇到挫折,他就会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相比之前的无所畏惧,他更加了解这个世界,开始害怕陌生人,不敢尝试新事物。他越来越需要妈妈的帮助,又一次重新依恋妈妈。在这个阶段,如果母亲无条件地爱他,鼓励他大胆尝试,肯定他每-次努力取得的阶段性进步,孩子的受挫感就会减少,重新拾回自信。
对父母来说,这时应该做一个旁观者,以保护他的安全为原则。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第一时间出现,但不会替他完成任务,剥夺他成长的机会。当父母一直尊重幼儿自己探索的需要,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爱。这种信任,会让他敢于独立,享受自由。
当孩子长到三岁.时,他就会明白自己不是妈妈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世界。
父母在孩子三岁前和他一起处理好心理分离这个课题,也是在为他以后能够与父母的家分离打好基础。
只有给孩子足够的爱,鼓励他们,并给予自由,他们才会成长为内心有力量的孩子。
这是来自武志红学者对于育儿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育儿经。
对于教导孩子成长,有些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在育儿这条路上,你们又有怎样的见解呢?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