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在外出差,在高铁上看李笑来《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让我颇受启发。
其中《如何克制自己的“推销”欲望》这一章,让我想了好久。
李笑来说,之前,他是一个非常热衷于“推销”的人,碰到喜欢的东西,就进入了“天真的疯狂推销员模式”,当他看完了《动物庄园》这本书后,恨不得向身边的每一个人推荐这本书。这分享的欲望过于强烈,以至于“分享”变成了“推销”,他激动万分、慷慨激昂地分享自己关于这本书的观点。甚至还复印了这本书给自己最好的几个朋友,并时常问朋友看完没有。结果,朋友应付了他一下,最后彻底不耐烦了,直接说:
“别他妈的看了一本书就觉得自己不一样了似的,至于嘛!”
李笑来说,他当时就傻了。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不骗人的说,我也傻了一下。
2.
因为与他一样。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分享”、甚至是喜欢“推销”的人。有什么好的,一定要分享给朋友。大学时,我买了一个iPod touch,从此开始我的洗脑模式,最后我们两个寝室8个人,有6个人有iPod touch,1个人有iPhone 4s。还有各种我喜欢的app、网站、书、钢笔、耳机、电脑、相机、甚至是理财产品……我都是第一时间分享给我的好友们。所以,我和我的好友会有很多相同的东西,甚至是,很相近的世界观、价值观……
看到这个话,我之所以也会傻一下,是因为我才意识到有时候夸张、激昂的分享,并不是对朋友最好的方式。有时候也可能用力过猛,而变得像在“穷得瑟”、以自我为中心,而没有顾及到朋友的心情与感受。
如果我总认为自己的观点、判断最正确,总是单线条地传播给朋友们,而忘记倾听他们的观点、想法和喜好,那这样的关系就不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值得被倾听。不能因为自己看似正确,就占据了传播的制高点。
交流是相互的、也是需要讲究方法的。
3.
李笑来在书中总结说,他后来就改变了行为模式,只有当且仅当朋友问:“这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做的?”,他才轻描淡写地说:“有本书,叫……,还真的值得看看。”后来,朋友们还会主动要他推荐书。
他说,知识不是轻松的段子、谣言、八卦,知识是很难传播的。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仅仅说是肯定没用的,得做,不然说没分量;
做都不一定是有用的,得有改变,没改变不算数;
有改变也不一定够,得有看得见的改变,看不见还是没分量;
有看得见的改变还是不一定成功,因为对方可能并不服气;
改变太大了也不行,因为对方看,吓倒了,直接放弃了……
推销知识其实真的很难。如此看来,之前的“热情”,常常只不过是“无知者无畏”而已。
不过,李笑来说,感谢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可供分享的渠道。分享变成了一个纯粹开心的行为。能否有因获得认可而产生的快乐,只取决于两个因素:
1.我是否真的真诚;
2.我是否运气好,消息能传递给那些能理解我的人。
4.
最后,他说,说服他人有两个重要的终极诀窍。
第一个: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把结论塞给对方。
他把《金字塔原理》作为反面例子进行了阐述。
《金字塔原理》强调结论先行。因为,如果让受众自己先根据素材得出结论,如果他的结论与你想要表达的不同的话,那你最后才扭转他的观点就困难了。
但是,李笑来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结论先行”的这种方法写报告还可以,但是只能用来说服少数严格遵循逻辑的人。大多数人还是受心理因素影响更多,而不是受逻辑的影响。如果你事先得出的结论,引发了受众的抵触,那他就很难再听进去你的论据,而是不断尝试反驳你的说法,维护他自己的立场。所以要把结论放在最后。
而我在看《向上汇报》一书时,记得里面有提到如果是跟领导汇报,一定要“结论先行”,这样他更好判断议题的重要性与重点,节约时间。所以,答案不唯一,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对象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阐述。
第二个:自己成为榜样,对方若是认同,自然就会追随。
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也只有践行,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只有改变,才会成为榜样。若是已经成为了榜样,根本不需要说服过程,用不着费那些口舌。就是这样。
有效沟通,真的很难。与其花时间精力推销,还真不如把那时间花在自己身上,默默地成为榜样好了。
是啊,成为榜样,就是最好的传播了。
5.
最近的一年,我也开始没有那么疯狂地分享我喜欢的东西了。
当然,我还是爱分享,不过开始注重措辞与尺度,在分享喜欢的东西时,我开始学会客观地、正反面综合地给朋友提供参考意见。也会有意识地征求她们的意见、听她们的想法。
现在想想,我的朋友们一直包容着张扬的我,给予我了足够的时间与耐心,让我开始自觉学会为她人着想,成长为一个更温柔成熟的人。
多谢那些姑娘不嫌弃之恩。
嗯,在回程的高铁上,还用手机打了这么多字,完成了日更,给自己点个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