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此篇来记录一下,我读这本短小精悍的经济学入门书做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我重复读了几遍,读书笔记有点多,因此分了两篇来记录。本篇是书中提到的前20个经济学知识。
1、经济学家研究稀缺性、机会成本、经济体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归属与家、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类的祖先曾面临基本的经济问题:匮乏。
a、柏拉图想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这个理想社会被统治者以一种高度集中的方式管理,几乎没有食物和劳动力买卖的市场。柏拉图对财富的追求持批判态度,理想社会里的人会分享所拥有的一切。
b、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反对柏拉图的理想社会,认为应该让人们拥有自己的物品,因为那样人们便会更好地照看自己的财产,而在谁对公共财产贡献多少这个问题上导致的纷争也会减少。人们可以通过以物易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此后衡量经济价仠的标杆:货币也应运而生。
3、上帝的经济:基督徒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经济。
我认为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和圣·托马斯·阿奎纳(St ThomasAquinas)都认为基督是人类的救世主,在经济地位中位于最高级层。他们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赋予人们工作资源,让人类来完成积累财富的目的。总结一下就是财富是上帝所赐的礼物,是人类的生存所需。不能贪财,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他们讨厌商人讨厌借贷,因为这些瓦解了宗教的经济地位。
4、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重商主义最基本的观点认为财富即金银,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足够多的金银就是一个富有的国家。在重商主义时代,黄金是购买的唯一介质,所以他们不断以积累黄金为目的进行商业活动。政府鼓励出口,抑制进口。当然这个观点在现在会被认为相当片面。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5、重农主义认为财富指的是土地养育出的小麦和猪。
弗朗索瓦·魁奈(François Quesnay)认为农业是有特殊性的,人们利用自然改造出的田野、河流和猎场是一个国家财富最终的资源。他利用曲线图揭示了向农民征税的弊端。这是另一个相对于重商主义的片面的经济理论。
6、看不见的手:社会似乎被一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引导着。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使他被后人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提出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都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并非出于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经济学理论正是以这种基本观点为基础而对经济过程作出分析的。斯密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他期望在自律的个人自由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自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因而倡导一种“自然的、简单明了的自由体系”。
7、工业革命中的因果链条
在工业革命时期,人们通过在工业经济中的投资积累财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便属于这类人。《国富论》成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书,并启发他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分析经济,因此在后期虽然他提出的许多适应当时的经济观点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抛弃了,但是他因果链条的分析方法却被纳入了经济学中。
8、空想社会主义
工业革命使一些人变得富有,但仍有很多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夏尔·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提出,只有全新的社会才能拯救人类。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和圣西门(Saint-Simon)和傅立叶都认为认为市场和竞争并不能带来一个良好的社会。他们一致相信一个完美的世界——“乌托邦”(utopia)也就是空想社会主义,但却不知道何实现它。
9、人口论
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论》提出了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贫穷。人口增长只能迫使更多的人陷入悲惨的生活。试图帮助穷人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只能是雪上加霜。
10、共产主义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认为资本主义内部本身就蕴含着新社会的种子。历史是伴随着一系列的经济制度向前发展的。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私人财产将不复存在,工人将领导一切。
11、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理性的个人如何掌控市场。
威廉姆·杰文斯(William Jevons)发展了边际效用,提出随着消费品的增加,边际效用是减少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principle of diminishing marginalutility)。
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深化了杰文斯的理论,用供给和需求的理论将消费者和企业联结起来,提出了供给需求曲线(demandcurve)。
12、自由贸易与保护政策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认为将国家贸易和个人贸易混为一谈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使新经济免于国外竞争,一种方法是对外国产品征税,经济学家称其为“保护政策”(protection)。自由贸易并不是随时随地都会生效。只有当国家或地区间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才会带来益处。因此国人新工业需要国家建立一定的税收政策来保护他们的发展,当发展到相当程度时,税收可以被取消,建立自由贸易。
13、帝国主义
约翰·霍布森(John Hobson)或将过剩储蓄称为帝国主义的“经济根基”(economictaproot)——它是基本的经济目标。而过剩储蓄是通过政权对国内外被剥削阶级进行掠夺得来的。
14、福利经济学
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Pigou)阐述了市场的运行并不总是完美的。“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的主要内容是“分配越均等,社会福利就越大”,主张收入均等化,由此出现了“福利国家”。国家在国民收入调节过程中作用的加强,出现了使国民收入呈现均等化趋势。
15、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爱德华·张伯伦(Edward Chamberlin)的《垄断竞争理论》都提出了“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 “不完全”是因为即便在企业间存在竞争也并不等同于在完全竞争行业中的那种情况。
16、苏联的计划经济
“中央计划”(central planning)利用资源的决策方法。在这种方法下,苏联政府负责做出所有的经济决策,从生产的产品种类、如何生产以及谁获得产品,一直到各种细节。
17、炫耀性消费
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Veblen)著作里充斥着对美国权贵阶层虚荣空虚的嘲讽。凡勃伦将富人购买豪宅、皮草和去法国里维埃拉度假等的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消费的行为称作“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并称获得特权的少数人为“有闲阶级”(leisure class)。凡勃伦认为炫耀性消费是一种浪费行为。它将经济能量从生产人们真正需要的产品转移到用来炫耀的商品。
18、凯恩斯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认为当我们所有人的消费减少后,购买量和产量都会相应降低,国民收入也因此减少。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加强宏观需求管理,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19、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称,这些企业家凭借自身的果敢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长远来讲也对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有利的影响。他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别的,只是永不满足的企业家们带来的不断的变化。熊彼特将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称为“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他相信垄断对于创新的产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会给企业家尝试创新的冒险行为带来高回报。
20、博弈论
博弈论研究国家、公司和个人在某种情况下的行为,即一方的行为会影响到另一方获得的结果。军备竞赛是“博弈论”(gametheory)的一个例子,这个理论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数学和经济学领域。
约翰·纳什(John Nash)认为博弈的结果——其“均衡”——是每个参与者的策略,是对其他参与者策略的最优反映——后来成为了博弈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在今天被广泛应用。“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好了以上就是这前20个经济学知识。
from:自由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