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书笔记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书笔记

作者: 余小头 | 来源:发表于2020-09-20 13:37 被阅读0次

    第一次听说樊锦诗是在一则新闻上。

    一个今年考取北大的学生选了考古专业,被一众人评论说不值得。然后获得了好多考古专家的鼓励,其中就包括“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亲笔来信。

    我去敦煌大概是九年前了。

    每次去一个地方,若是经历太多故事,总是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去西班牙被人跟踪,去敦煌的时候一天历经三次起降。那是我第一次有坐飞机坐到想吐的感觉。

    八年前对莫高窟洞内的壁画依旧能回忆起来,感受到凉飕飕的低温、灰暗的灯光、和炫彩的飞天。

    说实话,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敦煌的价值,除了在酒店看到满满的外国旅行团之外,隐隐意识到这里的不一样但并没有深究。

    直到看了这一本《我心归处是敦煌》,才真正认识到这一个世界的、历史的瑰宝。几年前居然被我当成一个旅游景点转悠了一次。

    莫高窟的起源

    “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和尚从中原远游到敦煌。在休息的时候,竟然看到对面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璀璨光明,彷佛有千佛化身。乐僔被这庄严的佛光惊呆了。他相信这个地方是神圣的,是佛给他下了旨意,应该在此坐禅修行。

    于是他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窑,在洞窑中修禅。后面又来了一个叫法良的高僧,莫高窟的营建就从这两个人开始。此后连续十个世纪,从未间断建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这些虔诚的僧人委身于洞窑中,依靠苦修与冥想,在一片荒芜中试图证得终极意义上的解脱,以达到不生不死的永恒之境。”——《我心归处是敦煌》

    敦煌的文明

    敦煌既是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界点,更是商业、战略、经济交叉的融合处。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原的儒家文化在此地获得了水乳相容,在莫高窟的一些壁画里面都能够体现出来。

    著名的敦煌学者季羡林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刺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在这个汇集了历史、语言文学、文学、宗教、民俗、中医药、体育等多方面的体系里,书里骄傲的称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敦煌学的所有领域都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显著的学者。

    终于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成功改写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的历史

    敦煌历来就是连通西域和中原的战略要地。从秦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霍去病的两次河西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使敦煌成为中原通西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

    后历经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敦煌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粮食生产基地。于此同时,敦煌又是西行求法与东来传教的佛教僧人的必经之地,佛教再次得以发展,莫高窟的开凿造像活动逐渐发展兴盛。

    北魏时期,朝堂分裂,敦煌发生叛乱,再次发生战乱,和西突厥冲突不断。

    在唐朝时期的张议潮是敦煌人人皆知的大英雄。他东征西讨,收复了大量唐朝的失地,驱逐了吐蕃统治者。莫高窟156窟的南壁绘制了《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唐代以后,莫高窟出现了很多供养人的洞窑,曹氏家族的修建了很大规模的洞窟,同时也能看出宣扬的佛教文化是为政权服务。

    从唐中期一直到宋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代替路上丝绸之路,敦煌及其周围一些城市逐渐衰落,莫高窟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视野。

    到了明嘉靖年间,嘉峪关闭关,莫高窟被彻底遗弃。

    藏经洞事件

    这种破败的情况持续到1900年敦煌莫高窟第十六窟藏经洞的发现,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五万余件文物,震惊了世界。

    然而当时晚清政府无能,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人,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现流散分藏与英、法、日等十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国内仅有少量存储。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出生于上海,在北大考古专业读完后,被分配到敦煌研究所。从此以后,一待就是一辈子。

    期间她经历过“文革”时期,为莫高窟不受到“破四旧”的影响费尽心思。在经历文革后,她反思出一件事,就是“之后遇到任何问题,不能盲目轻信。任何时候不能跟着风乱转。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不自觉地打个问号,问个为什么。”

    临近六十岁的时候,她接手了敦煌研究院院长的任命,在临近退休的年纪又重新起跑,一直接手十七年后才卸任。

    樊锦诗在文中还有特别提及她的丈夫老彭。毕业后老彭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并牵头成立考古专业。此后期间两人两地分隔十九年,让人震惊的是两个孩子也一直跟着老彭。直到老彭放弃自己的工作来到敦煌,对莫高窟的北区进行研究开掘,再一次实现了人生价值。

    这一世的经历,樊锦诗都和敦煌莫高窟没有分开。每当她遇到难过的关、在没有通电的宿舍害怕被世界遗忘的时候,白天去洞窟里走一走,看看那些涅槃佛,然后回去查查资料,做做研究,心里便有了安宁。

    在序言三里也有说,樊锦诗愿意一辈子留在敦煌的原因:“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涅槃佛

    樊锦诗最喜欢去的是第158窟的涅槃佛。

    佛教认为,人生是一个无边的苦海,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启示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最高理想境界——涅槃。

    在佛陀似闭非闭的眼睛,微微含笑的嘴角,好像对自己生前所经历的一切苦难,所证得的无上的智慧成就感到无憾,感到宽慰。在涅槃到来的时刻,她以绝对的从容和宁静给与世人无限的希望和信息。

    如是安睡佛。正是“如是安睡”让佛陀“如是安在。”如是安在的心,创造了如是安在的佛,即心即佛。——《我心归处是敦煌》

    就是一种所谓“泰然自若”的态度。

    后记

    从北区的洞窟一路看过来,书中也感慨不知道多少禅修人的灵骨在此,人——不过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瞬间而已。

    而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找到心灵的安顿之地,找到一生为之价值所在,才不会让心一直流放在漫漫长夜。

    樊锦诗老人找到了。

    禅定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心归处是敦煌》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au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