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与《易经》的“易”有多少联系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到底是不是《易经》中的“易”之意。
为了搞清本义,“源易缘”找到了原文,并查阅了相关资料。
这句话的作者是老子,出自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
(一)
后面的文章还有:“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怎么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呢?
翻译成现代语为: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人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宗旨,行事有根据。正是因为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道德经》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留下的一部真经。
他写下的真言,或也与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有很多的关系。
“源易缘”与大家一同回顾下,老子当时所生活和工作的大环境。
老子非常有学问,在周王朝时,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争名夺利,开始不断的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一系列政治主张,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但却没有任何人理解和实行。
对周室天下失望透顶,老子便在他70岁左右时,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顺势而为,辞官隐退西行。
老子在为尹喜留书之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悠然西行,然后缥缈无踪。
(二)
“道理浅显懂,却无人能懂”,“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这与圣人孔子从政时兼济天下的宏大心愿相同,却也大都无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普天之下的世人皆为名利繁杂所惑,因而连最本真最简单的言行都难以理解。
可见圣人的心里对当时的统治者有失望的情绪。
圣人也有苦难,老子不得已为之,从而退隐教化天下;
孔子曾问道于老子。
后来,孔子也弃官周游列国,收得三千弟子,用学问在天下广传仁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上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易经》中的“易”意。
《易经》又称《周易》,其中的“易”为日月所组成,有“三义”:
第一、变易,易经如日月星辰,生生不息,循环变化,周而复始;
第二、简易,易经看似深奥难懂,却又浅显易见;只有简单的阴阳两符号。
第三、不易,易经反映的规律和哲理,是不变的。比如四季不论怎么变迁,春夏秋冬的顺序是不变的。
《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可以说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来源于《易经》。
相信老子《道德经》中的真言,多少会有有感于《易经》的启迪。
而“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中的“易”,可以理解为简易的意思。和《易经》中的易联系有多大,不言而明。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