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时隔三周的一篇文章,被DDL缠住的作者交出了案例研究稿,关于共享手表的简单分析(长文预警)。
// 1 //
共享经济在出行和住宿两个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前者以滴滴为代表,后者以Airbnb为标杆。
随后,很多新的创业方向都和“共享”挂钩,小到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大到共享健身房、共享衣橱,奇思妙想,五花八门。当然,也很自然地出现在了手表的领域。
共享手表的市场需求在于普通人买不起名牌手表,就像很多人没有车所以需要滴滴。名牌手表价格高昂,普通人攒个三五年,咬咬牙买了一块浪琴或者G-Shock,更别提愿望清单里的劳力士、百年灵和沛纳海了。
想到过这个点子的人可能很多,正在做的人或者做过的人是这些:
2013年,美国纽约,Eleven James(已关闭)
2017年,日本大阪,Karitoke
2017年,新加坡,Ten Two、Acquired Time和SpecterOne
2017年,中国北京,有表(Youwatch)
// 2 //
这几家公司有的曾获得千万美元融资,有的是大学生退学创业,有的做不下去转型了,有的越做越好开了实体店。
美国的ElevenJames成立时间最早。鼎盛时期,它拥有数万名会员,并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融资。
它甚至被评为“每个月只需要150美元的五大嗜好之一”。与Uber、星巴克、Bliss(美国Spa连锁店)和Soulcycle(美国高端健身会所)并列,可见当时烈火烹油之盛。
但它已经在今年八月宣布倒闭,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
日本的Karitoke是一家创业公司,但很有魄力。创业之初,就铺开线上线下两条路,公司网站和大阪的实体店都提供租借服务。
Karitoke业绩亮眼,在没有正式开业之前就收到超过2000份预订请求,很受日本人的欢迎。
新加坡的三家公司都是小型的创业项目,但也不乏亮点。
Ten Two的商品列表里除了常见的钟表品牌,还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新加坡小众品牌的手表租赁服务。一方面依托地区货源优势,另一方面也能赢得推广本地品牌的美誉。
今年十月底才上线的Specter One有自己的特色。创始人Sendi在受访时一直强调,除了月租的形式,他们还支持顾客的一次性租赁行为,职场面试不露怯,前女友婚礼输人不输阵,只租一天也行。
Sendi本来在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读书,中途退学创业,勇气可嘉。因为这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抵挡,青春的荷尔蒙和创业的冲动。
Acquired time在商业模式上中规中矩,但是要求租期最短三个月,可能主要是从稳定现金流和盈利的角度出发。
中国的“有表”是做得最大的。但先吐槽一下这个名字啊,太不走心了,一个品牌应该有的辨识度和独特性呢。
有表的业务广泛,从手表正品鉴定到二手表回收,从线下实体店合作到线上电商渠道,都有涉猎;和中国13个城市的120家线下门店合作;2018年5月获得了千万级A轮融资。但共享手表业务只试行了一年,就悄然下架了。
这六家公司,一个倒闭了,一个转型了,一个还没上线,余下三个正在进行时。
// 3 //
这些公司针对哪些客户群体呢,什么样的人才需要租手表?
有佩戴手表的需求但是无力负担的人,比如参加前任婚礼、面试求职、和投资人吃饭这种“刚需”场景。但是这一类用户是被诟病最多的,攀比、虚荣、不真实,一堆帽子往上扣。
有一定经济能力打算入手但是在犹豫买哪一款的人,买个口红还要试色呢,买手表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了,总要选一个喜欢的吧。
想尝试各种款式的手表爱好者,已经入手两块手表了,其他的也很心动,不能买下来也想过过瘾啊。
主要业务流程很直观,用户申请注册成为公司会员,浏览可供租赁的手表的不同方案,选择好后付费下单。快递送货,通常一个月后将手表寄回企业,更换其他款式。
六家公司分别提供三到四种不同的租赁方案,每个方案由租金、租期和不同表款三个部分组成。
简单分类一下,Eleven James和Ten Two的方案有最短租期限制,分别是6个月和3个月,顾客一开始就需要付出高额费用。
这就已经有悖于共享经济的初衷,“整合零散资源,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使供需双方获利”。
其余四家企业的方案中,不同价位的月租对应不同档次的手表,相对合理。
以Acquired Time为例,徒步者(Wayfarer)方案可以选择的手表有劳力士迪通拿、爱彼皇家橡树,航海者(Voyager)方案则有劳力士水鬼各系列,空中飞人(Jet-setter)方案包括沛纳海、万国、宇舶等。月租价格随品牌价值增加而增加。
所有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月租的方式,可能源自于国内外对用户付费习惯的培养多以“包月”为主。相较于日租,月租能保证公司可以获得一笔稳定的现金;相较于年租,月租费用更低,更能让用户接受。
试图培养用户付费习惯是一件好事,但用户到底愿不愿意付费则是另一回事。
// 4 //
共享手表的收益主要来源于租金收入,但是风险却很大。
首先,共享的“资源”从哪里来?目前来看,有两种相对成熟的方式,收购二手表或者与厂商合作。
日本的Karitoke从市场上收购二手名表,经过检测维修提供给客户;中国的有表也是收购二手表来积累共享资源,但这就意味着前期资金需求量很大。其他公司是通过和部分厂商达成合作,由其提供手表,不过这种合作很难谈成,付出的代价肯定也不低。
其次,手表损坏的可能性高,维修所需的费用高。与共享单车相比,手表是小巧的精密仪器,技术复杂,脆弱易受损,表面玻璃刮花需要维修,走时不准需要维修。
根据媒体报道,共享单车平均的维修和丢失成本,大约每辆65-215元(单车制造成本不同)。而手表维修涉及到的情况更复杂,品牌零部件价格高、手工维修成本高,一般价格在600-2000元的范围。
第三,共享手表还存在着道德风险和犯罪空间。一块名表价值不菲,难免有人心怀不轨,用假货掉包正品的事情并不少见。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即使有押金和用户身份信息作保障,在押金远低于产品价格、身份信息可以作假或盗用他人身份的情况下,恐怕很难避免以次充好,窃取正品的事件发生。
上述风险还可能会进一步引发企业和用户的双向不信任。
用户可能不信任企业提供的名表为正品,对共享手表持观望态度,不会轻易尝试。
企业可能不信任用户会好好爱护手表,而收取高额的保证金,间接提高了共享手表的门槛。企业也会在手表归还后花费大量人力检查,这一流程既消耗财力也需要时间,有可能导致用户迟迟收不到退回的保证金,从而影响使用体验。
// 5 //
可能出于这些原因,中国的有表平台的共享手表业务仅存活一年,现在已经全面转型为二手表交易平台了。
根据有表官方网站的显示,他们似乎已经悄悄把租赁服务下架了。从创业时“名表共享”的通稿满天飞,到现在悄不作声的取消服务,中间经历了什么,值得思考。
日本的Karitoke呢,自17年11月开了第一家实体店后,18年4月又在大阪开了第二家店。最近正值一周年之际,公布了用户数据约8000人,看起来如火如荼。
毕竟日本人也很爱面子,市场还是有的,而日本整体国民素质相对较高可能一定程度上也规避了一些风险。
共享手表要想真正成长起来,要走的路还很长。毕竟就连轰轰烈烈一时的共享单车也偃旗息鼓,黯然退场了,何况始终不冷不热的共享手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