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元宵。
往年的元宵,虽然没有吃汤圆的习惯,一家人都是在老家过的。元宵过后,父母外出务工。后来,哥哥毕业就业,元宵除了哥哥以外的大家一起过。再后来,我毕业就业,元宵,父母跟奶奶一起过。不吃汤圆的自己也因为公司的福利之一总能吃上几颗汤圆。今年亦然。
昨日接到了父亲的电话,接起来的瞬间脑海中闪过一些猜测,也许因为是元宵?但是,按照父亲的性子,应该不会。果不其然,父亲半句未提元宵。父亲说转发了我短信,让我付一下燃气费,一再强调了只有两三块这件事,以及已经发短信通知过他好几次了的事情。还有就是,一再重复的,每次都会重复的,他不知道自己支付该怎么操作。问能不能跟电费一样多预缴一些,他打钱给我。
毕业之后慢慢感受到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对等。我们很多的时候很理直气壮,很理所当然。而父母总是包容。父母却总是生怕子女以为自己要索取一些什么,总是很用力地去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想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以及为人父母的自尊。一直以来,父母都处在给予的地位,给予安稳生活的物质条件,教授学会的处世之道,教会适应生活。
高中开学之前,父亲带我去银行办卡,父亲并不陪我走完整个流程,走进银行,父亲说,自己去办卡,走一遍流程,以后就会了。那是自己第一次走进一个看着很正式的办事的地方,茫茫然,但是因为畏惧父亲,还是听话,心中却始终忐忑,唯恐出丑成为笑话一则,我的母亲是惯爱笑话我的。当时的自己不免腹诽,我只需要一张卡,就过完我的高中,帮我办了不就可以了,又何必要如此为难我。而后来的自己却慢慢地明白,父亲需要我知道的不只是如何办一张卡。那几乎算是自己第一次孤身走入除了校园以外的社会中。
这个一往无前的社会,没有留给父母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老一辈的人有他们安身立命的方式,然而,他们终究生活在这个社会,终究还是要去迎合。父母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东西需要去问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节奏,很多的东西,他们理所当然,他们觉得这是众所周知的,是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教的。一下子从师父的角色切换为徒弟,父母很不适应,父亲比母亲更不适应。我很热衷于教会家中长辈们各种新的东西,这样的时候我们一起坐着没有那么多的漠然,更像是朋友。
上一辈的人与我们终究有很多的地方存在分歧,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我们对于未来的定义。我不喜欢争执,我也很坚定自己的想法,我很明白自己的不会被说服,也无法假装被说服。所以,我一般避免去谈到,如果提起,我尽量不说太过的话。我以理动人,但也明白,我们的想法也许都没有问题,只是,我们所立的角度不同,我们的期待不同。长辈们,尤其父母,他们只求你一世安稳。但是自己,自己仍然有很多的想法,觉得人生可以有多样的可能性,也不强求一定要永世安稳。总之,双方都挺坚定自己的立场的。
小时候,以及现在的很多时候,父亲仍旧会有命令自己做事的时候。父亲性子急,话不喜欢重复,而我性子慢,最不喜被人命令,所以总有冲突。好在,一直以来,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多。一般这样的时候,自己不说话,似乎一直以来,自己都用这样的方式与父亲相处。我做吩咐的事,但也表达自己的不满。想来自己情绪太过外放。与父母有争执的时候,一般保持沉默。小时候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是无用的,所以不想表达。父亲总说我是个学生,就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不关我的事,不用管,也不要管。
一般的孩子会跟自己的父母撒娇,这似乎是很好的润滑剂。我用不来这一招,我想无所顾忌的撒娇是需要长时间的相处等慢慢培养的。很小的时候就住校的自己,很少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许在这一过程中养成了自己的性子。曾经很怕自己一个人,后来觉得独来独往也很自在。野蛮生长的自己不喜欢别人置喙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不干涉他人,不碍着他人,他人也不该凑上来。这样的性格,父母也许并不知晓。
大学的时候,是与父母之间的联系多起来的时候,曾经的岁月里面,几乎只问成绩,不问其他,也很少有机会相处。大学却相对多了很多联系,很多在一起的时候,于是很多的矛盾就突显出来。我想自己不习惯处理亲密的感情关系,而父母也许按照他们以为的我的形象来与我相处。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来相处,更加舒适自在。
父母理所当然地对自己的孩子好,为他们考虑,却无法自然地提出要求。父亲让我去摆盘子,给客人上茶的时候跟多少年前是一样的。父亲询问我一些事情,需要我帮忙去办的时候总觉得有些诚惶诚恐。旁人需要我帮忙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一般是你帮我干嘛干嘛之类的。我如果表达拒绝的意思,就很有可能会被甩冷脸。而自己的父亲却是晚点有空帮我看下什么,如果我刚好不具备做这件事的条件,才将将说出一半,父亲就接上了后面的,不行没关系,他自己再看看。似乎父亲一直就有做好接受两个答案中任何一个的准备。这样的时候,自己的父亲比旁人更客气。有些人认为这是应该的。
为人父母,是一件很难的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