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孩子的语言,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表达喜怒哀乐。赢带给孩子很真实的感受就是自信和力量。他喜欢且享受赢的过程。
但是当我们发现,孩子偶尔输了一次就哭闹,或者看似特别的在意“赢”,这个就会引发我们对于看似很正常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或者是担忧。
在游戏力中,我们提倡父母“向内看”。当在育儿中遇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自己向内看,看见我们自己的态度,期待,需求还有担忧甚至内心的各种活动,我们才能直击问题的本质和根源。那么对于输和赢,我们自己的态度是怎样的?似乎我们也不能很好的去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失败,所以,我们是不是对于孩子输了,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对于输赢的态度有一个接纳的过程,这也是孩子在经历输和赢的一种心理路程,游戏中的输赢,两种很强烈的对立的感受的撞击,会让孩子短时间内难以接受,甚至会有点痛苦。孩子想要赢,这是孩子内心很真实的需求,也隐藏着孩子想要被看见,被认可,被欣赏的基本需求。所以也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平日里,孩子这样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向内看而后去接纳孩子的情绪。
其次,在输赢这件事情中我们会担忧,孩子对于输赢的态度。能否客观的去看待输赢。有一种情况是,我们本身比较在乎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表现,做得好的时候立刻去夸赞,孩子对情绪的捕捉是很敏锐的,他也能感受到当自己做得好的时候,我们内心呈现的状态时愉悦的,所以孩子就会努力去达成这种期望,让我们开心,因为孩子就是天然的无条件的爱着我们。甚至赢了,孩子还会向大家去宣告,爸爸妈妈你看,我赢了。但是如果我们在这种游戏的过程中,去观察孩子的闪光点,比如孩子如何动脑筋,如何想到对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逐渐去观察这些过程,合适的时候录一些游戏的视频,游戏之后带着这样很真实的具体的细节去夸赞,孩子就会逐渐将着力点放在游戏的过程中,输赢的结果就显得不那么的重要。另外一点就是,我们需要传递孩子,输赢与我们个人本身的关系,输赢是游戏活动的结果,我很好,输了并不代表我不好,妈妈看见的是你有多开心多尽情的玩这个游戏,有多努力想去赢的过程,即使输了,你依然是妈妈心中最爱的宝贝。
另外,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不太建议着急去增加竞争元素,不要一下子就让他体验过多的失败的感觉。有的孩子绞尽脑汁甚至在不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去赢,我们就会有些担心,害怕孩子会成为一个不诚实的人。其实游戏中,这都不是严重的事情,他们只是在动脑筋去弥补一下自己在经验上的不足或者也想体验巨人的滋味,主动发起,掌控的感觉。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游戏的态度回应,你居然被我发现了,然后很轻松且很夸张的去窃喜。或者也可以再游戏开始建立好规则,输了,我就要把你锁住,你5分钟哪里都不能去,然后就用拥抱紧紧的去抱住孩子,也是抓住一切的机会和孩子建立联结。任何的环节都充满游戏力,孩子才能尽情的去玩。
最后就是,和孩子进行一场“特殊时光”。我有主意到你很不愿意输,妈妈也不愿意,那我们今天就玩一个输和赢的游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轻推。科恩博士推荐的一个体验输赢的游戏,就是一个人抛硬币,另一个人猜正反面。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谁猜错了都要假装夸张的生气,而猜对的就要趾高气扬的炫耀。轮流去抛,每次都夸张地表演出输或者赢的感受。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笑声来释放孩子对于竞争的紧张情绪。
另外还有一个游戏就是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没有输赢的比赛,就是和自己赛跑。规定的时间类去挑战自己,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去设定游戏,比如5分钟拼图,码高,等。去争取个人的最佳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