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关于“话题探究”
话题探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的思考状态。何谓自然的思考状态?即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原则、标准的束缚,完全从文本出发,从自身阅读感受出发,体会什么是动情点,动情点由何而来,以及怎么写才能抓住动情点。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出的不一定就是成熟的观点,更多的时候是感受性的语言,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感受搜集、整理、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把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最后的理论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确确实实是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有了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在以后的写作当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理论。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噪音的世界》这篇文章,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动的是什么情?你从哪些字句中感受到动情点?语言是有感情色彩的,作者在文中使用了“烦躁的”“噪音”“热浪”“令人窒息的”“单调”等词语,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干燥、炎热的憋闷感;一种嘈杂、枯燥的烦躁感;一种被困在水泥丛林里的压抑感。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怀想”“那幽静的山林”,与前文的描写铺叙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寥寥几个字,却好像在灰暗的天空中开出一道裂缝,从裂缝中流泻下来一股难得的清凉。怀想和渴望一方面强化了前文的烦躁、厌倦情绪,同时又宕开一笔,留给读者对清静之美的想象空间。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动情点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而情的具体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这篇文章能够引发学生多方面的联想。比如说:
1.现代社会高楼大厦林立,抬头只见四角天空,人的生活空间不断向纵深发展,日见狭窄、局促,连人的内心也像高楼一样封闭起来了。
2.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越来越现代化,古老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遗忘,甚至破坏。嘈杂的工地就好像人们躁动的内心,飞扬的尘土仿佛是心灵的尘埃。
3.自己只在杂乱的工地呆了一小会儿就觉得无法忍受了,可是那些建筑工人却日日夜夜生活工作在那里,谁关注过他们的生活状况?谁又关心过他们的心理状况?
4.自然有幽静的山林,心灵也需要一片幽静的山林。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这些都是阅读后可能产生的写作联想。此外,学生还可能想到作者的动情点是怎么来的。由此可以适时地强调观察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时,有效地记录自己内心刹那间的震动也很重要,动情点有时候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及时记录,很可能就会变成过眼云烟般的喟叹,试想一下如果《噪音的世界》的作者只是在看到眼前景象的时候感叹一下:真热啊!真吵啊!又怎么会有这么一篇形象生动而又不乏深刻的文章呢?动情点只是一个触发点,它需要在思维的引导下纺成线、织成布。比如说,上学路上走过一座天桥,看见栏杆上,桥面上布满了小广告,见者都会感叹小广告影响市容,如果学生能够进一步联想到制作小广告、粘贴小广告的人们的心灵上也已经贴满了小广告,他们是心灵盲人,并由此生发开来,一篇不错的文章构思就产生了。化用雕塑大师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动情点,缺少的是发现动情点的眼睛。所以,老师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想想、说说在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动情点,学生的思维是活跃而丰富的,经过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和老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写作与修改7:认识深化与成篇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