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古诗词读书成长励志
读杜诗(十一)秋兴八首

读杜诗(十一)秋兴八首

作者: 南邻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4-27 00:16 被阅读63次

    读杜诗,不得不说《秋兴八首》。秋兴八首不仅仅是杜诗里的大作,也可以说是中国一千年来,律诗之冠。《秋兴八首》是写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的一组七律联章。这八首诗,是完整的不可分开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奉节因为杜甫而成为中华诗词之城,《秋兴八首》在其中功不可没。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王船山在《唐诗评选》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起兴以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而思长安(分别时间为序,从傍晚,到深夜,到清晨),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回忆盛唐之长安而结于夔州,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在长安夔州之间,回忆现实之间不停的转换。在《秋兴》八首中,杜甫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秋兴》八首中,杜甫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就这组诗的内涵而言,在道德关切之上,通过诗人为我们建构的意境,我们隐然感受到中间驰骋着一股英雄悲壮之气。因为这组诗的时空感非常博大,情感非常复杂,乃至这气势和情感充盈于天地宇宙之间,于抑郁之中不见颓唐,于凄清之中独显豪迈,当然具有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而诗人椽笔翻腾之间,遂使沧桑之慨,见于古今;家国之情,盈于天地;山川之胜,列于胸中;悲壮之声,振于毫端。如斯景象,非具大情怀者不能为之。这股英雄之气透过诗中的意象和诗的意境,不经意间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这股英雄慨然之气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亘古道德精神之所凝聚。可见,秋兴八首的诗境已经深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深处。

    总之,此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一首接着一首的来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每依北斗望京华,是组诗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第三首为清晨时景。以同学少年多不贱句作结,自然引出第四首诗。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第四首是感叹长安时局多变以及边境纷扰。写长安近况,是八首的枢纽。诗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蓬莱宫阙对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 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 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 几回青琐点朝班。

    第五首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通过回忆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沧江岁晚相对比,抒发了浓重的今昔之感。

    瞿塘峡口曲江头, 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 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 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

    第六首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是组诗的枢纽。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化,不胜感慨。即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昆明池水汉时功, 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 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

    第七首写长安城昆明池盛衰变化,自伤漂泊江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昆吾御宿自逶迤, 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 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

    第八首回想昔日在长安畅游渼陂之情境,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慨叹青春献赋之豪情不再。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最后,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杜诗(十一)秋兴八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rf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