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七课 赞颂十度(七)

第七课 赞颂十度(七)

作者: mgsjty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00:01 被阅读61次

          《佛说无量寿经》直解
            第七课 赞颂十度(七)
            妙果寺达照法师 直解
              二0一九年三月三日
        最后这个愿要变成一种力量,大家再看:“ 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隐。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这个“力精所欲”就是愿变成一种力量。
        “十方来生”,就十方众生都能够来到、往生到这个净土 “心悦清净”,内心非常的清净很想来,我们一想到极乐世界,我们心就清净了就开心了。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你只要想到极乐世界去,第一你就变得开心起来了;第二你就变得清净了。
        这个事实是这样哦,大家随时可以尝试一下。比如说你现在很苦,有很多烦恼纠结在心里面,你现在就想:我要到阿弥陀佛那里去!这个世界实在没法呆了,我实在不想呆了!这些人实在不想见!我就一心要到阿弥陀佛那去!你现在想“阿弥陀佛我到您那里去!”你心这么想的时候,就把不想呆的那些人就给抛到脑后去了就不理他了,这个娑婆世界就不理它了,一不理它,你心里发现一下子就高兴起来了。你心里想到不高兴的事情,你就不高兴了,你心里想到都是很开心的事情,当然就高兴了,所以“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的人呢“快乐安隐”。已经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只有快乐,直到安隐。安就是安全,安心。隐呢就是隐隐约约地发自内心的安,安稳,很稳。说“幸佛明信”啊,非常的荣幸,非常的幸福,能够遇到佛,而且明确自己深信不疑。“是我真证”证得什么呢?我的愿力真的得到了证明了!你看阿弥陀佛的愿得到了证实,我们大家如果发愿求生西方,这个愿也会得到证实。证实什么?
        他最后说 “发愿于彼,力精所欲”。“发愿于彼”就是佛、法藏比丘他曾经发愿要度一切众生的这个愿。彼就是指所有的众生,九法界的众生。发愿要对待九法界众生,现在这个愿变成一种力量,变成一种力量我要去实践—— “力精所欲”。这个凡夫众生就是欲,那佛呢是愿。靠佛的愿力把凡夫的欲望转换成您佛的愿力。所以我们现在要求往生还要有一个凡夫的心,你没有凡夫的心你还不想求往生。凡夫的心是什么心呢?是欲望。我们想不想往生?(众答:想)欲望你看。极乐世界好不好?(众答:好)好,你贪欲你看。它就是让你贪欲,因为极乐世界比这里好,所以我们愿意去。因为凡夫正好有这个贪欲嘛,你这个贪欲用来去杀盗淫妄,你看你还造业还下三恶道,你现在把欲望转过来往生净土去,哇!身心很开心它没有副作用。然后你每天想到欲望的时候,你每天满面红光精神饱满,所以欲望很强,但是欲望越强我往生净土的心就越坚固。这个是借助我们凡夫的欲望,转换成佛的愿力,叫欲望的力量转化成愿的力量,所以这个是力,叫愿力的力。
        其实所有的大乘菩萨,他要度众生,他凭什么度众生?都要凭他的愿,而且光有愿不行,这个愿要变成一种力量才行。 比如说“我要希望父母亲身心安康!”但是你有想法你没有力量,没有力量你就实现不了,所以你就想,怎么才能让父母亲真正的安康?于是你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你要学医算是办法,你就开始学医,学完了以后你就有力量了。有力量就能实现你的愿,所以愿跟力呢,是愿在前面力在后面,如果你没有愿,你力量就不知道从哪里开发出来了。有了这个愿,那个力不自觉的力量就起来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发大乘的菩提愿。你这个愿一发出来那个力量就很强大,你就在这个生老病死的苦海当中所向无敌,你什么都不怕。死亡都不怕,因为死亡正好往生了当然不怕。其他的人死亡你也不怕。你去助念你也不怕。
        现在很多人,温州人说助念好像会运气不好不能去。你的愿一发起来哪里不能去?哪里越需要我我越去,看怎么样!当你的愿发出来那个力量很强大,把其他那些倒霉的晦气的事情全给挡到后面去,坏事都不会出现了,只要你有这个愿。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愿唧唧索索地在那里担惊受怕的,你一去真倒霉了。所以你看,你要发了愿去就可以。如果没有发愿去,你就想办法把自己的气给鼓动起来,愿给发出来以后你可以去,越去呢越锻炼,你的力量越强大,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要成立助念团也是这样子,如果大家都很担心的就不要成立了。但是你就成不了菩萨,那就挺可惜的。所以我们总有一些人会有勇敢的,然后你先把愿发出来,你试试看。但愿真发出来以后,有时候不但帮助别人,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了自己,你在生老病死面前就变得轻车熟路了,到时候看到别人死亡,看多了以后你都可以准备好怎么走,下一步该演什么节目,节目单都已经有了。那很轻松是吧?自己都很清楚,要不然你死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多人都不敢讲死,所以到死的时候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这个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心把这个愿变成一种力量,强大的力量叫“力精所欲”。由于这个愿的力量,把我们的欲望都给它重新再改造,转型升级了。本来那个欲望只会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自我为中心,所以经常跟人闹矛盾。欲望满足了又得意,欲望不满足又很痛苦很失落。但是如果你把欲望转换成愿望的时候,永远不会失落。因为愿望只是帮助别人,帮助的了很开心,帮助不了呢?那继续帮助,生生世世永不放弃,这就是大乘的菩提愿。
        最后一个是智,大家看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这个是最后一个十波罗蜜的智度。智就是智慧的智,叫慧方愿力智。
        这个智是什么意思呢?智就是后得有分别智,前面的般若是根本无分别智。这智慧有两种,一个是无分别的,一个是有分别的。无分别智就告诉你说:哎呀,你不要分别嘛,不要执著嘛,不要妄想嘛,都是用那个“不要,不要,不要”的那个否定,否定,否定的那叫开般若智慧,然后就告诉你说:你要慈悲嘛,你要发心嘛,你要去度众生嘛,你要去助念嘛。那就是智。要,要,要都是肯定的;那个不要不要都是否定的。不好的东西都不要玩了,然后剩下来好的东西你都要。不好的都不要,好的你都要。这个要就是后得的分别智才能产生的。
        所以佛为什么能庄严国土?就是他说“十方世尊”是“智慧无碍”,这个“智慧无碍”只是指于一切相一切有相的行为当中自在无碍。如果是慧、般若呢它是无相当中自在无碍,心空了你自在无碍。现在这个十方的世尊他“智慧无碍”是指你做事情的时候,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智慧无碍”,就这个是更厉害。心空掉了没有了,这个自在不奇怪。你在做事当中,在待人接物当中,还能够自在无碍,所以这是后得的分别智。你得分的清清楚楚张三李四是什么病,你就给他开什么药,你不要开错药了。就是这个要应机施教,对症下药,这才是后得的分别智。所以要“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就是法藏比丘说让后得分别智,十方诸佛都能够知道我的心行。心行就是你内心所有的心里的行动行为,就是意念,就是他心通。就是我有善根,我有妄想,我心里有烦恼佛菩萨您都要知道,你千万不要说这些都是空的我不知道,你要都要知道!所以这个知道是后得的分别智。
        那么“假使身止,诸苦毒中”。就我的身体如果在六道轮回三恶道的这个疾苦剧毒当中,我也要我行精进。在一切相上我要精进“忍终不悔”,没有任何的后悔。对众生的教育叫诲人不倦,教育众生也没有疲倦。对自己的修行从来就不会悔。不会产生后悔的这种恶业,不会有做!也不会说世间都是无相的,然后众生就不度了。众生不度你父母亲你都不度你就后悔了,所以这个大乘菩萨要度一切众生是靠后得的分别智来呈现的。
        那么法藏比丘发完这个愿以后,佛怎么回应法藏比丘呢?我们下节课再说。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课 赞颂十度(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uy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