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开始的计划是一个半小时快速读,最后我分两天共五个小时读完的。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想细细的读完,很多的描述,都和自己那么相似,就是自己的心理模式。有时间还会在细细的读一遍,有几章能和自己的销售联系到一起,有了好的点子。下面写的是对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改变思维方式的3种方法:冥想、认识疗法及百忧解。冥想是在我们生活中被大多数人认可非常好的方法。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想法,专注凝神,头脑放空。认识疗法最重要的,就是训练病人掌握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指出扭曲之处,之后找出替代方案及更正确的思考方式。百忧解是一种药物,我也不太熟悉,就不多解释了。你是幸还是不幸,你的想法变了,认识改变了,情绪和感知也会有变化,对冥想和认识疗法又有了新的记忆。
互惠这块的感触很深,人与人之间彼此互惠,是一种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本能,也是群体生活的基本往来之道。互惠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西奥迪尼指出,业务员有六大推销技巧,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互惠之道。那些想从我们身上得到东西的人会先给我们一点甜头尝尝。想想自己在销售过程中经常用的是互惠之道。所有关系在一开始时,都处于非常微妙的阶段,付出过多(似乎给人一种不顾一切之感)或付出太少(你好像有点儿冷漠且拒人于千里之外)都 会毁掉彼此的关系。健康的关系来自平衡的施与受,尤其是适当地互送礼物、互相帮忙、互相关心、互吐心声,都是培养彼此关系的重要技巧。互惠之道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强化、延长及活化的效果。互惠跟爱一样,是一股让我们与别人联结在一起的重要力量。
幸福的两个原则,一个是进展原则,即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莎士比亚说:“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幸福的。”另一个是适应原则,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性,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经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这个案例让我改变认知,原来中2000万彩票和颈部以下完全瘫痪的幸福差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不管是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自己的幸福起始点,即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
掌握自身优势,只要我们善用自己的优点,就能让自己更幸福,而加强人际关系的联结----帮助朋友,感谢帮助我们的人的效果尤佳。
爱与依恋这章说拥抱和被拥抱的需求是天生的,我心中好像有一个很深很深的黑洞,只有拥抱能填满,被抱着时我是那么满足和幸福。
心里的成长,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如果年轻人碰到逆境的洗礼,且最后完全克服逆境的磨难,重新站起来,那么他便能从逆境中获得最大的益处。难道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从人生逆境获益的方法吗?这里有一个世界皆知的道理,人生最重要的道 理,是无法直接用“教”就学得会的。普鲁斯特曾这么说: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得靠自己去发现,走过无人的荒野,无人可依靠,无人能卸除我们的责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观点。
第八章道德的成长,我曾在线下课上分享过,也在读书群里分享过,因为讲过两次也是记忆最深的一章。富兰克林下定决心磨炼自我,用的是刻意练习,走出舒适区,给自己设计了美德训练计划。古人对道德所秉持的心理跟富兰克林的相似,人们只有在大象受到良好训练后,才能学会美德。而且这项训练需日积月累,不断重复,方可奏效。美德会让人的情绪产生变化,而这些情绪反应会让人胸口产生温暖或愉悦的感觉,并让人自觉地想去帮助他人,或让自己变得更好。
幸福不只来自我们的内心,还受内在及外在因素相互结合的影响,正确的幸福假设应该是,幸福之道在中庸。幸福不是我们能够直接找到、获得或实现的东西,必须先具备一定条件,然后再耐心等待。有些条件在自己本身,比如个人性格的不同层次及部分的连贯一致,有些条件在自己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繁茂一样,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因此,只要你能与这几个客体之间建立美满的关系,人生的目的及意义就会自然浮现出来。以中庸之道(平衡),找寻人生的智慧------不管是古与今,东方与西方,甚至保守与自由,中庸之道都可让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找到人生的满足幸福及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