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读后感目录
这篇小说,和我前些日子看的并写了读后感的小说一样,也是张贤亮的作品,是一个我很敬佩的老师推荐我阅读的,可是我没能读懂。
我相信文章的标题是浓缩了作者最想表达的情感的,可这“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什么意思?我连试着猜测都做不到,真的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给小说取这个标题,以及作者对男女之间的情感到底是什么看法,我一点都没能了解。
作者在书中说:就像体育不是为了获得名次,写作也是享受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这些大脑智能活动的过程而不是为了有个结果。那么,我要说,读书也是一样,哪怕不能完全领会作者的意图,读书总是能给人启迪,并且或多或少会引起我们一些共鸣,让我们感觉愉悦的。
我年轻时工作繁忙几乎不读书,现在终于有了一些读书的时间,我决定以后每读一本书都要写一个读后感。
其实,我上初中时也读过《飘》、《简爱》、《雾都孤儿》这些名著,可现在竟然一点都记不起其中的内容了。我想,如果我在年少时就有写读后感的好习惯,我就会读得更用心,也会获得更多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而且,就算后来条件不大好,也不会那么多年中断阅读了。
而现在,作为一个中年人,我写读后感,为的是等自己老年的时候再来看,我想看看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会有什么不同的感悟,同时,我觉得坚持写读后感也会帮助我坚持读书,持续思考,让我到生命的终点时看得更清楚,走得更安然。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接的《绿化树》后的故事。本来,“我”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完全可以找一个志同道合,能够有更多精神层面交流的佳偶,可是,因为成了右派和反革命,在二十多年中几次三番地坐狱,即使不坐牢的时候,也是被人民监管的对象,所以,“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没有权力正常地谈一次恋爱。
看《绿化树》的时候,我猜测如果“我”不是又坐牢了,应该会和马樱花结为夫妻,应该也会幸福,可是我猜错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女主角黄香久,虽然对知识的崇敬没有马樱花那么强烈,但明显她也是爱“我”身上文化人的味道的,而且对“我”也具有强烈的付出和牺牲精神,某种意义上,她难道不是马樱花的延续吗?可“我”还是离开了她。说实话,对于这点我不能理解,我挺为黄香久和马樱花难过的。
“我”说“我”是放不下心中的理想,害怕可能又要来临的运动,想孤注一掷,又担心连累黄香久,所以才离开的。可是,如果形势好转,理想并没有把“我”消灭,“我”还会回头吗?可怜的黄香久,一个活生生的人,硬是被“我”当作“最美好的回忆”给扔掉了。放在心里再好有什么用?黄香久需要过现实的有爱的家庭生活,这有错吗?错的是那个时代,“我”为了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一点希望都不给她,硬生生给同样多难的她又插了一把刀,这,难道不残忍吗?
在《绿化树》中,“我”就一直在矛盾着,既感动于马樱花的付出,也被她身上一些美好的东西吸引、感染,但时不时地又感受到两人之间的距离,嫌弃人家达不到自己灵魂的高度,嫌人家无法成为自己的知音。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这种嫌弃,体现在黄香久身上,就更强烈了。因为黄香久除了没文化,还给“我”戴了绿帽子。可是,“我”难道没有那些作为人本能的欲望吗?是谁在不小心看到黄香久美丽的祼体后八年中不断地意淫呢?在这方面,谁又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别人呢?
“我”和黄香久,在我眼里就好像两个高矮不同的人拥抱在一起,矮个看不到高个的头顶,但她把自己整个和对方贴合了,而高个即使看到了矮个的全部,但他无论怎样都没法把自己的全部和矮个贴合。在这点上,我无意谴责“我”什么,但我深深地同情黄香久。如果把我换成“我”,我绝下不了这个狠心,如果我是那个高个,那我一定愿意带着那么点遗憾接受矮个的全部,而不会狠心到让矮个的全部都落了空。
这是这篇小说让我看不懂的地方,但它依然是我喜欢看的。小说还有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我现在摘抄几段谈谈感想。
我努力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中理解规律,书上的东西全是明明白白的,我大致知道社会要往什么方向去。这种理解不仅是支持我生存的梁柱,并且化为我灵魂中直觉的触须。但一接触实际,一切都紊乱了:那些传来的信息全非线性排列,而是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它逸出了常规,并且干扰了直觉,就和飞机施放的金属雨干扰着雷达波一样。
我们说读书明理,可是有时感觉豁然开朗了,生活却冷不防又抛过来一个新问题,让我们再一次失去对生活的乐观和信心。我觉得我也常有这样的状态,现在我认为那是我书看少了,还是不明理,不明世界发展的规律,所以才会信心不足,以后再有这种现象,更要坚定信念去读书,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但读书一定可以让我们越来越平和。
我不停地喝着茶。茶很酽,我好久没有喝过这样的茶了。它会把带血的肉食化得精光。一杯茶就能把我从食肉动物变成人。文明真是奇妙!
文化革命,让众多杰出的知识分子斯文扫地,轻则扫厕所坐牢房,重则枪毙或被活活打死,那时候,学校不上课,交白卷的是英雄,老师是臭老九,无知不是耻辱反而被推崇,这样一种环境下,还有文明吗?所有的人都只剩下动物一样的需求,一切享受都成了要被打倒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这不是退化到原始社会了吗?而且这种影响其实很深远,直到今天,还是很有一些人鄙夷精神享受,抵制精致的生活,把粗鲁当作纯朴来追求的。
我很赞成大家都去追求精致的生活。就像“我”喝上一杯茶都能感觉到文明的召唤,我认为男人们品茶吟诗,女人们侍花弄草,醉心于布置温馨脱俗的居室,其实都挺好的,会让喝酒打架赌博的粗鲁汉、搬弄事非议人长短的长舌妇少一些,社会一定更和谐。
各个民族及其政府并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对这点说,每个时期都是太特殊了。’这也就是说,每个时代都具有如此独特的环境,每个时代都是如此特殊的状态。
“我”从一个富贵之家的少爷到阶下囚,每天一身汗臭从事最辛苦的体力劳动,这个时间不是几个月而是长长的二十多年,从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到一个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看不到希望,理解不了身处的环境。如果好好地设身处地为“我”想想,我们能想到些什么呢?
我们现处的这个时代,有些时候不也让我们觉得迷茫吗?而“我”生活的那个时代,不也有很多人安然度过,甚至还感到兴奋呢,以为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的呢,从这点来说,这个时代和那个时代,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我们现在站在历史的高度回头看“我”所处的那个时代,那肯定知道该怎么忍耐怎么度过,因为知道希望何时会到来,未来会变化成什么样。可身在其中,不识其然,我们现在哪个人能确切地知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现在的生活态度到未来回过来看能确保还是正确的吗?
每个时代都是特殊的,我们无法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来借鉴。可是,人性永远都一样,古今中外,最相似的就是人性。如果把古今中外当作一张大图摊开来看,我相信总能找到一些和今天一样的东西来。
比如,小说中的周瑞成,本是一个热爱音乐和运动,活泼开朗的年轻人,可因为相信了当时的政治,尽管感到良心有一丝的不安,他还是按照当权者的要求告密了同伴,而他顺应潮流所做的一切,最终给自己带来的却都是灾难还有良心的不安。
人嘛,不要有太多想法,随大流就好。这是今天很多人的想法。可是每一个时代都是特殊的,每个人身处当下都有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我想说的是,这篇小说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潮流跟不得,做人要有清醒的判断,有些底线一定要守,任何时代,让自己良心不安的事,一定不能做了再做。
这篇读后感后面的评论对我的启发非常多,必须复制下来留存。谢谢老师们!
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网友评论
能静下心来读书,真的很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读书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朋友,是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加油👍
读小说,要努力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说他想借作品传达出什么意思。理解了这些,作品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不必去纠缠女人黄久香是不是亏了,是不是不值。
《绿化树》马缨花给了“我”吃的,拯救了“我”的生命,《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黄久香给了“我”性,拯救了“我”的灵魂——精神是不再颓废了。这两篇是连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