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有一年秋天,他遇到一个官府里的小吏,带着儿子和仆人一行3人去赴任,借助在一个当地苗族人家里。
王阳明想去探望一下,借机也了解了解中原过来一路上的见闻,要知道那时候通讯交通都不发达,贵州又山高路远,消息闭塞,对外界一无所知。
结果因有事,没有来得及去,第二天早上王阳明又派人去看看小吏3人是否走了,回话说已经走过了。
但快傍晚时,有人说,蜈蚣坡下死了一个老者,有两个人守着他哭;过一会儿,又有人说,死了两个人,父子俩都不在了,只剩仆人一个人在那儿哭泣;第二天,坡下看到了3具尸首,仆人也去世了。
王阳明感同身受,自己也是从中原被贬谪到此地,与小吏“同是天涯沦落人”,不忍心看到小吏3人暴尸野外,就带着身边的童仆拿着工具去为他们掩埋尸首。
童仆有些不愿意,王明明就说:“我们的处境其实和他们是一样的啊。”童仆听后伤心落泪,就和王阳明一起去安葬了3位路人。
为此,王阳明还专门写了篇《瘗旅文》,“瘗”,音yi,就是安葬死于外乡的路人。
文中,王阳明说出了自己的不解,道:自己是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官至此,而你一个小小的官差,只不过5斗米的俸禄,和妻儿在家务农也能挣得,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到这穷乡僻壤、瘴气四溢的地方来呢?还搭上了儿子和仆人的性命。
既然是为了5斗米的俸禄,那就应该高高兴兴赶路,为什么昨天看到你愁容满面呢。一方面身体劳累,路途漫漫,需要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方面又内心忧愤,外有瘴气瘟疫侵扰,自然必死无疑了。
不过,阳明先生是有大智慧的哲学大家,龙场悟道让“阳明心学”流传至今,他不允许自己一直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在文末用两道挽歌告祭: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又歌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
意思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假若自己将来也客死他乡,你主仆3人可来找自己玩,甚至还幻想自己和他们到外嬉戏,驾着紫斑老虎乘着蛟龙,登高远眺故乡。
在阳明先生的笔下,读者也由开始的悽惶,转而和作者一样,心情渐渐明媚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