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夜色漆黑,一盏摇曳的烛火不能驱散黑暗,房间里像是黑色的长廊,看不见尽头。
奶奶怀抱着几个月大哭闹不止的孙儿,孩子的妈妈三班倒,今天是夜班,爸爸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每周只回来一次。
诺大的房间,暗影里靠墙放着两张床,中间一张三斗书桌和一把椅子将两张床分开。
门边一个铁制脸盆架,上面是搪瓷脸盆、毛巾、肥皂,下面竖起斜靠着搪瓷洗脚盆,这是比较讲究的家庭,一般人家全家只有一个搪瓷盆。
离脸盆不远是一个砖砌的四方形的大煤火,挨着煤火用砖简单围起一个圈子,里面是和好的掺了泥土的湿煤,炉火里烧的正是一块块的煤饼。
煤火旁边一个简易的台子,当然也是砖砌的,上面摆放着锅碗案板,这些已是房间里的所有。
再往里面只剩下黑暗的空间,那空间仿佛无限的延伸。
也不知这房子有多大,那时再大的房子也不值钱,但是每个人不用花钱都有。
02
奶奶抱着孙子的手臂酸麻了,刚想放下,他又开始啼哭,只好再将他抱起。
孩子一定是感知到了漆黑和寒冷、空旷和孤独,听到了屋外呼啸的朔风,所以躺在大人温暖的臂弯里才感觉安全。
蜡烛黄豆般的火苗与通红的炉火辉映,但不能给人带来温暖,屋内依然黑暗冰冷。
这种砖砌的平房,房顶一层大红瓦,下面是加了油毛毡的薄木板檩条,木制的门窗到处透风,炉子烧的再旺,屋内还是存不住热气。
奶奶常问儿媳,单位为什么给分这么大的房子。
已是凌晨,奶奶抱着小孙子斜倚在床边睡着了。
睁开眼时,突然被门口的一堆东西惊醒。
昏暗的光线下看不清楚,起先还以为是贼来偷东西落下的包袱,走近一看,原来是大风隔着门缝吹进来的一堆雪。
人烟稀少,奶奶能说话的只有对面平房的司机老藤。
多少个夜晚,陪伴奶奶的只有孤灯和孩子,还有屋外狼嚎般的风声,不知她挨过了多少个难眠的长夜。
03
如果有航拍,那景象是这样的:白茫茫的世界,零星的村落像一团团浓墨,依稀可见小树的枝叉是浅浅的纹路。
镜头聚焦,寻着炊烟,雪地里孤零零有两排平房,没有院墙,那就是某市郊外某工厂刚开始兴建的家属区。
距两排平房不远处又有几排房子,周围被杂踏的脚步踩成黑色。每天早上,都要从房子里走出一队人,仔细看时他们都带着手铐脚镣,是被串成一串的,前后都有身背刺刀长枪的军人看押。
一长串黑点在雪地上挪动,留下深深的脚印,又被脚镣的铁链拖出一道雪沟,这道沟就是雪下面的那条土路,土路延伸3公里,到达西面的劳改工厂。
那两排平房其实是紧挨着监狱的,奶奶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能不害怕吗?
大雪过后,土路不见了,路边的沟被填平了,这时出门,不小心就会掉到沟里去,所以奶奶大白天仍被困在屋内。
其实那时的犯人比现在的好人都本分,劳改厂里从未发生过什么事情,却总听说哪个犯人设计了机床,并组装成功用于生产;哪个犯人又被评为生产技术标兵。
看来“犯人”这一名称也是相对而言的。
04
积雪渐渐消融,大地露出了黄土的颜色。
外面依旧寒冷,透过玻璃窗,空旷的平原似一面无边的棋盘,目光极处,天地相连。晨雾升起来,在地与天之间萦绕成一带寒烟。
越冬的小麦,脱掉了盖在身上厚厚的雪被,在湿润的土壤里吸足了雪水,正待开春绽放新绿。
中午时分,阳光的照射下,人的身上略微感到温暖。
奶奶和她的孙儿坐在窗前,唯一的景物是看一个老农驾了牛在犁地。
小鞭子打在牛身上清脆响亮。
“得儿驾!哒 哒 哒 哒,喔!吁!”
新翻起的泥土湿漉漉的,不知将要种下什么。平房周围都是些未明确归属的撂荒地,大概老农想先利用一下。
犁完一气,许是热了,他脱下棉袄随手挂在一个坟包上的一棵小柳树上,然后坐在另一个坟包上。
已是正午,阳光洒满大地,地表的黄土已经干燥,老农掏出一个小小的烟袋,划火柴点上,吧嗒吧嗒抽起来。
一缕青烟冉冉升起,两只麻雀忽然飞到柳枝上,叽喳耳语;牛和犁安静的立在一旁。
荒野里只有这一幅动画。
春天很快就要来了,但在人们心中又是那么的遥远。
老农可能在想,种一块地就多一份收成,什么时候人们才能不为吃喝发愁。
奶奶在想,什么时候不住这么大的房子,屋里能暖和一点,或者能有很多物件将这空空的房间填满,什么时候这里才有更多的居民,垒起院墙,不再这么荒凉。
没有物质条件人们期盼,物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自然期盼更高。
因此,春天永远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