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书目《如何阅读一本书》第6-8章
金句摘抄:
在书籍分类上,你要有怀疑心。
历史的本质就是口述的故事。
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事实或观察,不会超越一般人的生活经验。
最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
读者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
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赋予了其生命。
两个心灵想透过语言来接触,需要作者与读者双方都愿意共同努力才行。
如果读者碰到一个不了解的字不愿意深思,这个字就一定会给他带来麻烦。
如果你不试着去了解一本书,这本书对你就一点启发也没有了。
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
如果作者用字用得模糊不清,你根本就搞不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你只会发现他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
"文字的情绪性用途"就是运用文字唤醒情绪,感动一个人采取行动,或是改变思想,这是与传达知识不同的用途。
书中要点摘抄:
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
分析阅读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如何找出书中重要的字眼?
第一,作者开诚布公地强调某些特定的字,而不是其他的字。即专门用语。
另外,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某个用语就是重要的字。即特殊用语。
除此之外,任何其他字义不明的字,对你也很重要。
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
阅读与写作的一体两面性。
学习如何分析阅读,也同时提醒我作为一个写作者以前没有考虑过的一些事情。
首先,文章的题目拟订,能给读者提示你是哪类文章:虚构故事还是论述文,理论还是实用。
写论述文可以选择在文章开头就提出观点,让读者对文章的主旨更清晰。
其次,文章要骨肉均匀。美人都是亭亭玉立的,一幅好骨架才能撑起好皮囊,但如果皮包骨头或满身肥肉也称不上美人了。
“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这确实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
文章被评论“太干”那就是血肉不够丰满,如果太凌乱不知所云,那就是骨架没搭好。
最后就是用词,我们用词造句也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针对哪类读者要让其能读得懂,不会产生歧义。
少用只有你自己才懂的专业术语,普通词语的特别用法就要提前标注让读者和你在同一频道沟通。
其他感悟:
这几章看得有点累,作者不愧是学者,论述非常严谨,博古通今,用一本本经典著作来举例说明一条条阅读规则。
让我惭愧的是,作者举例的那些名著一本都没读过。
作者在书的最后还列了很长的推荐书目,以后针对我想了解的主题,可以从中挑选适合的书来读,这也是这本书的附加价值。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又能带给读者什么价值呢?
作者还有一点让我感动的是,他还会随时关注读者的感受。
正当我有疑问:这个问题为啥花这么大的篇幅说明时,马上读到作者提出了这个问题,真是让我叹服。
联想到我们写文也好,与人沟通也罢,都要顾及到对方的感受。
能考虑读者的文章是好文章,而做人,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一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