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很多基础工作开始被淘汰,比如生产线上的工人、打字员等。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想要提升竞争力,就不得不学习新的技能。
比起学生时期的学习,现在的学习似乎更难。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孩子养育等把成年人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他们想要真正定下心来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
这就需要我们想清楚自己要学什么,知道学习的目的,并拥有内在动机所带来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算你现在没有新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利用超级学习的原则把现有的学习目标进行强化。只要你能把自己要做的学习、研究与相关原则结合起来,它就能帮助你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收获更多,实现效率最大化。
这一节,我们先来说一说超级学习者中的三个原则——元学习、专注和直接。
元学习
什么是元学习?即学习关于学习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去研究学习对象本身,而是学习如何在这门学科中构建和获得知识。
比如我们学习汉字“灶”,它的意思是“火炉”,你可以选择进行常规学习来硬记。但当你意识到偏旁表示汉字所描述的事物后,就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记住“灶”字。
这时你学习的就不仅仅是字或短语了,而是深化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获得了构建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学习”。
利用“元学习”来学习新事物,往往会事半功倍,这也是为什么双语者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比单语者表现更好的原因。元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有效的方法,快速提升他们获取技能和信息的能力。
“元学习”就好像是一个导航,告诉人们目的地在哪儿,该用什么交通工具,选择哪条路最快。它将快速为我们绘制好学习导图,让我们不再迷路。但是,在绘制成学习导图前,你必须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
作者在书中举了戴安娜的例子,她是一个工作多年的图书管理员。面对政府支持经费的削减和自己所在领域的快速科技化,戴安娜开始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跟不上外界形势变化,迟早会被淘汰。于是,她未雨绸缪,参加了两个超级学习项目,一个是学习统计学和编程语言R,另一个是学习数据可视化。让戴安娜惊喜的是,自己从事的行业急需这些技能,再加上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背景,她的职业技能迅速提升,职业生涯也“更上一层楼”。
在上述故事中,戴安娜就很好地利用了“元学习”这件事。首先,她搞清了自己为什么要学,也就是自己的学习动机。从戴安娜的角度出发,她的学习动机就是担心自己当下的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巨变,非学不可。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可以试试书中所提到的“专家访谈法”,去访谈那些取得了你想要达到的成就的人。他们能够告诉你,所要进行的学习项目是否有助于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避免你做无用功。你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询问对方,也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为自己创造访谈的条件。
当你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后,就要去研究“学什么”了。由于时代的快速科技化,戴安娜决定学习统计学、编程语言和数据可视化,这三项内容跟她的工作内容及既定目标息息相关,非常适合她。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可以试试书中的这个方法,来一场头脑风暴。
首先,把一张纸分成三列,在第一列写下所有需要理解的东西。如果你要学习理科类知识,就写下这些学科的概念、法则等;然后,在第二列写下所有需要识记的东西。像是你要学习语言类知识,就写下词汇、语法方面的内容等;最后,在第三列写下所有需要练习的东西。比如语言学习中的新词汇需要记忆,但发音需要练习,那它就属于这一列。
等你建完这个列表,不管它是否完整或准确,你都能找到行动的目标。因为,在你建构它的过程中,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现在,你可以研究如何学了,学习时能利用到的资源、环境、方法等,都是你要搞清楚的内容。是看书学习还是看视频学习?是边学边实践,还是学习完整后再考虑实践问题?这些你都要计划好。
作者提到了一个做计划的原则,叫作10%法则。它的意思是,如果你打算花6个月的时间学习,大概每周学4小时,就是100个小时。那么,你必须要抽出10%的时间,即10个小时去研究怎么学,以及不断调整计划,评估现在的学习方法有没有效果。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过程,它能确保你没有盲目抓住第一个可能的资源或方法,以至于没有考虑其他选择。每个人在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偏离轨道,10%法则能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以后节省大量时间。
专注
说完了元学习,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原则——专注。大家都知道,专注很重要,可以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然而,在专注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几个问题——拖延、分心和无法持续,超级学习则会帮我们克服这些困难。
想要战胜拖延,你要找出自己通常在什么时间拖延?是你反感做某件事时,还是你有强烈意愿去做另一件事时?比如你要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却拖着不做,是因为不喜欢这个任务,还是因为更想去刷手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拖延倾向,你才能采取措施去应对它。
你可以尝试三种方法来对抗拖延,第一种方法是5分钟法则,也就是在你放弃之前,先给自己5分钟再做一做。只要你能说服自己忍受这5分钟不愉快的感觉,很可能就停不下来了。因为,5分钟虽少,却足以让你有信心坚持下去。
第二种方法是番茄工作法。当一个人学习或工作的时间长了,效率就会下降,这时就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也就是在专注25分钟后,让自己停下来休息5分钟再继续干。这个方法不仅简单易操作,还能让人找到柳暗花明的感觉。
第三种方法是使用日历,在日历中提前写好自己的日程安排,一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二来强制自己遵循计划,利用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如何战胜分心。引起人们分心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环境,比如我们在工作时手机响了,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去看信息吧,可这样一来你就分心了。所以作者说,想做到专注,先要给自己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其次是学习任务,如果你正在学的东西很难,你肯定不愿继续学,自然而然无法专注。这时就需要你巧妙地更改自己正在做的事,比如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看看笔记,重新理解问题所在。当你把一件难事变得简单起来,专注力也会回来。
除了环境和学习任务,大脑本身也会造成分心。比如当你感到烦躁不安时,大脑便无法冷静下来,又怎么可能会专注呢?这时就需要你想办法平复自己的情绪,当消极情绪消退后,注意力就会回到学习任务上。
比起找回专注力,更难的是怎样找到合适的专注点,让专注持续下去。作者的建议是从小事做起,比如你无法坚持一天背一篇英语课文,那就改为一天背30个英语单词。如果做不到一天背30个英语单词,那就改成一天背10个。总而言之,从小事做起就会感觉容易得多,慢慢地也就能坚持了。
直接
最后我们来说说第三个原则——直接,它的意思是在想学有所成的领域多加实践,针对想擅长的技能,边做边学。
说白了,就是你想学一门语言就直接去学、去对话;想精通电子游戏制作,就直接去学、去研究制作方法;想通过考试,就直接去做习题集、去解答各种问题。
别给自己找借口,也别因为贪图方便或追求安逸,就把直接任务转换成间接任务,直接在“做中学”有助于我们将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我们该如何直接学习呢?在这里有四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比如你学习的目的是写出一篇论文,而你一直在读大量的书,查找相关资料,迟迟不动笔,那就错了。要知道读再多的书也不如你拿起笔来真正开始撰写有效,你需要选择做项目而不是通过读书来学习自己所需要的技能。
第二个策略是沉浸式学习。它指的是将自己置身于目标环境的过程,比如学习英语,人们总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外国朋友经常性地进行对话,用的就是这个策略,当下流行的各种学习社团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个策略是飞行器模拟法。这是一种仿真学习的方法,让飞行员在模拟器上进行练习,辨别力和决策力也能提升,就和驾驶真正的飞机一样有效。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中,通过仿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个策略是撒手锏。即增加挑战难度,把自己放在一个要求非常高的环境中,不让自己错过任何重要的教训或反馈。比如你想要上台演讲,但是又害怕站在台上,你就可以在台下多练习,找身边的朋友或同事来听。当着他们的面讲,不但能帮自己克服紧张感,还能让他们提供有效反馈。
好啦,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下一讲我们将要聊的是,超级学习者的另外三个原则——训练、检索和反馈。
我们下一节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