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日更便发现了自己与大家的差距。
余秋雨,措辞总是那么准确;周国平,看问题总是如木三分; 林清玄,对身边的一花一草都充满了情感,都能引发他的思考。
而杨雨,总是能多角度的去看问题,就拿她赏析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从这两句读出了卷帘人对于海棠的漠视和对问话人的敷衍,她更没有发现雨后海棠的变化。
"应是绿肥红瘦"中,一个"应"字,表达了作者对海棠像了解自己的闺蜜一样了解她,意思是我不用看就知道应是绿肥红瘦。另外,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情绪。
再者,"肥"和"瘦"这两个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了人情味,表达了李清照对海棠的喜爱。
所以,在一首诗、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中,作者写了什么不重要,关键看你能读出几层含义,又能引发你多少思考。
事实上,读一篇文章只要能引发你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当然,令你思考得越多,思考得越深刻,你的收获就越大。
不过,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取决于自己的阅历、知识面和三观等。这正应了那句话:同一个世界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