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结束,听到了一些“白眼狼”的故事,用匿名的方式表达出来大概是这样。
小孩在高考前得到了家里人的许可,说高考结束以后可以出去旅游一趟,但是不料妈妈在高考结束后住进了医院,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危险,但是出院后,当孩子提出要出去玩的时候遭到了父母的严词拒绝,理由是“你妈病着呢,你还出去干什么?”
看着逻辑好像很正常,实际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初爸妈答应的时候很可能是出于安抚心理,根本没有当真,但是小孩当真了,高考结束后母亲的住院给了爸妈一个硬气的理由:“你妈都这样了,你还想着玩?”
当然了,这只是出于我私人的揣测,但是鉴于爸妈骗我说压岁钱先帮我存着这样的鬼话,我对我的推测还是有一点把握的。我也知道,我不能这样乱猜,毕竟人家妈妈病着在呢。那么我们就拿电视剧的虚拟片段来讲讲承诺到底应不应该兑现。
有钱人家的孩子在家里风光的时候曾经得到过爸妈的一个承诺,在家里落魄的时候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兑现这个承诺,而父母也觉得虽然我没有这个能力了但是承诺是我许的,我应该要去兑现它并且我应该给孩子立个榜样。
明智一点的父母可能会选择通过自己的劳动以及克扣自己的生活来兑现这个承诺,但是不明智的父母很可能会选择非正常手段,比如卖自己的器官等来达到孩子的要求。
不管哪种手段,最后的代价一定会到来,如果你碰上个懂事的孩子,TA也许还会在你的床头哭着告诉你:“对不起,爸爸,我错了。”但如果是个不懂事的,估计会恨为什么当初不把自己也卖了吧?
对不起不能改变现实,只能给这个承诺徒增不必要的情感而已,事已至此,后悔是没有用的,反而会把做决定的权利留给别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所谓承诺,只有承诺方对它有处置的权利,而被承诺方没有,承诺代表的是一项义务,而不是权利。如果双方都建立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那么到最后就不会有所谓的矛盾。
打个比方来讲。
既然父亲已经许下承诺,并且孩子已经认识到我爸爸现在的确是有这个能力的,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我只需要等这一天慢慢到来就好了。而突然有一天,家族落败,父亲知道实现很难,但是仍然会朝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明白这是他对孩子的义务和责任,而此时的孩子心理也很清楚,今时不同往日,我爸爸没有那个能力了,我不会去向他索要这个承诺,因为自己是被给予者。
在父亲的践行和孩子的理解下,即便这个承诺最后没有兑现,那么也已经超过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了,这就可以了。因为承诺的本身最重要的特点是给予和信任,至于以什么形式,在什么场合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承诺双方对于这个承诺的看法。一旦被承诺方觉得已经没有必要了,那么最后即便兑现了承诺也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已经没有意义了。
另一种情况是,双方并没有站在这样彼此尊重和理解的立场上,一个人觉得这是我承诺的,所以我必须要兑现,另一个人认为这是对我承诺的,所以他必须兑现。那么这时候的承诺就已经不是建立在双方都信任的基础上,与其说是承诺倒不如说是一份合同。也就是说承诺没有必要兑现了,所有的努力不过是在完成一份合同,这个时候心理压力相对就会小一点,也没有必要多么的不好意思。
在表明自己这个观点的时候,有些杠精会把一些伟人过着落魄的生活也要还清债务的事迹拿出来说事。明明大家都已经表明不需要落魄者来偿还债务了,按我这么说,还钱的行为已经没有意义了,那为什么落魄者仍然会坚持?而且最后一定会的到赞誉,怎么就没有意义了?不要忘了,这是他们本应该尽的义务,只不过是落魄后,别人不愿意对此追究,以至于最后履行完自己的义务以后,得到的都是喝彩声。但是他完成的不是承诺,是曾经签署的合同,只不过他是一个有道德的雇佣者,他愿意把这个看成承诺,也愿意执行下去。
弄清楚这些本质后,承诺究竟有没有必要兑现的界限就会显得清楚一些。
如果双方没有足够的信任和理解,还是不要轻易许诺为好,不如签一份合同更加适合,但如果承诺方有足够的能力,那随意任性,我不插嘴。
就我而言,我并不赞成所有的承诺都去兑现,因为有些承诺在许下的时候本就是无心之言,或者听话人根本就不在乎。承诺究竟应不应该兑现,要看双方对于这个承诺的看法。
如果像一开始说的那个故事一样,并且我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对于这种拿我压岁钱到时候还会还给我的承诺,我是不会去要求兑现的。因为那时候的我在用钱方面根本就没有得到爸妈的信任。
所以,承诺时请慎重,每一个慎重的承诺都应该兑现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7738/29d4be14bcd03ce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