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北大才女许茹芸,因《奇葩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成为风口浪尖上网络红人。
身上有无数光环,却在这两档节目中腹黑,被淘汰,被指点。细细观看她的节目内容,她懂得不少,张嘴就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多一般人都不知,为何惨遭淘汰?有评论说她在节目中完全自嗨,少了跟人沟通的共情,仿佛一个人的独角戏,
参加优质课评委,那些打动人,能评上优质的课堂无不具有共情心。他们把课堂当做跟孩子交流互动的天地,既是课堂引导者,又是孩子王,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又一个有趣的领地。课堂出现冷场,无人回应,无不是缺少同孩子们共同完成任务的趣味和同理心。
今天参加一个演讲赛,到场才知道准备演讲内容的东西,而不是干巴巴的理性材料,明白已晚,只好顺着完成。看别人用事实例子讲得动情,真想扔掉稿子,完全重新来。再想不过一个小范围,小小的演讲何必出风头,教人产生质疑,还是按照完成。
结局可想而知,都以为我能获得大满贯,成为一级,勉强混得二级,心里的懊恼一重一重,不充分准备,心生胆怯,手发抖,语音颤抖,引起失声,给文章内容蒙上阴影。
回顾细想,不只是稿子问题,一大部分原因是自己沉浸在自我中嗨翻天,别人不能找到能共鸣的感情。内容并不生涩,感情太生涩了。
一遍遍叫别人在关键时刻吼住自己,吼住场,给大家舒服感觉,很多次的紧要时刻,我不能把握,痛定思痛,克服压在心头的旁观者心,每一次任务都要充分准备,全力以赴,将脸面放下,身段放低,找到每一次需要的共情点。不要高大上的离人太远。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是人间俗世的平凡者,用懂得的语言,适合大众的口吻去说,去体味,去演绎,可能收获的尴尬没这么严重。
由此,我想到如今主持人大赛火热的文艺类选手蔡紫,新闻类选手王嘉宁,除去本人优秀的积淀,厚重的底蕴,现场给人的亲切感,自然而然传递的自信,话语的柔与刚恰到好处结合,应该是她们获胜的必备要素。
在某个领域适合自嗨,比如独自的游戏,蹦蹦跳的跳床,对着扩音器放声唱,一个人狂欢到极点无所谓。可一些场合的,太自嗨,叫人厌烦,给人压抑,甚或搞笑之感。
不是所有都需要共情,比如面对机器人的下达指令,同冷血者的交流攀谈,站在茫茫原野独自欣赏的趣味,众乐不如独乐。可面对无数观众的场合,需要人参与的进行时,跟有感情的人交流的狂欢等,很需要适当的共情,达到一箭双雕多重功用。
不断地见识,不停思量,不管是自嗨和共情,两者处理好,对他人有好处,对自己增加厚度。
加油,行在路上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