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的艺术》看生活

作者: Sencer | 来源:发表于2019-09-25 19:19 被阅读0次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对活着的每一天的感受,没有了对生活的理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了意义的生活还谈得上什么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的作者是林语堂先生,旨在探讨生命与心灵的价值,并抒发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观感的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描绘了懂得尘世享乐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向西方人娓娓道来中国人的理想生活范本:悠闲,而非效率。

    从听书版的文字稿中可以看到,本书形成的来历。当时林语堂先生受到美国作家赛珍珠的邀请,写出一本“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1935年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吾国与吾民》出版,在西方大获成功。美国人民尤其喜爱书里关于《生活的艺术》的那个章节。于是赛珍珠的丈夫、出版商华尔希就建议林语堂着重扩展这一章。林语堂欣然接受。

    得到的听书团队把该书的精华粹取了三大部分,一、前提条件;二、中国哲学;三、悠闲理论。看完这些内容以后,让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也可以受到不少的启发。

    以作者的观点,想要懂得生活的艺术的前提是:培养人类的情感和感觉,比教育人类的思想更重要。现在的人们都趋向于增加自己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对于情绪的认识都是觉得会影响到自己的思考。一本比较有名的心理学著作《象与骑象人》,就是在教我们如何使用理性来驾驭情感这头任性的大象。

    如果偏重于理性,就会少了一些对生活的情趣,会不会因为过于理性而变得刻板。可以看到那些以推崇谨言慎行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给人们的印象好像都是过于严肃,而不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作者认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欢乐的哲学来调剂。在他这个自认为既有东方精神也有西方精神的人看来,人类是一种有好奇心的、有梦想的、幽默的而且任性的动物。他相信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放浪者。林语堂极力称颂放浪的精神,因为他认为在这个人人焦虑而缺少内心自由的今天,也许只有放浪的精神会解放我们,使得我们不至于都变成有纪律的、服从的、一模一样的大队伍中一个标明号码的士兵,从而被无声无息地淹没。

    看到作者的观点,我就在想,这些学识渊博的人视野的开阔,是我们这些后辈也是望尘莫及。想象一下,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学者说出来的观点,看一下今天的社会,个性化的人生方式正在逐渐形成。社会的演化,让人们对生活的观察比过去更加的关注,我想如果林老先生如果在世看到今天的社会情景,也会有一番自己的观察。

    就本书带给人们的思考,也是很有价值的,书中有关于教人们如何重视人生知识,怎么样培养情感和感觉的哲学,如何接近人性情感的话题。这些知识不都是今天缺乏的吗?在受到一些快餐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不知什么时候变得快起来。原来的那种风清云淡,急然被各种各样的鸡汤文充斥着,励志的书籍让人们开始崇尚成功者,却又不知道成功对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从本书中的一些收获,就个人来说,对生活的认知不再是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会去学习一些别人的处世之道。从别人的眼里看自己,这也是我们平常说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自己看不到的东西。

    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又有多少?对悠闲的理解又是什么?这些都与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关于对生活的理解,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也同样能给出自己的合理解释,但是却又时常被一些名人名言及警句之类的理性思考,给激发出对生活认识的新的态度。

    这些新的认识又会对以前的认识产生批判性思考,在获得了对生活新的认识以后,也时常会改变一些对原来生活的认识。生活的艺术并不是无师自通的,而是需要有丰富的阅历与广博的知识,形成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才能够打理好自己的生活。

    像林语堂先生一样博学多才的人,不论身处在何地,都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来获得对所身处环境的认识,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对于林语堂先生的了解并不多,可以说最多的是在读到的那些书籍中的作者对他的褒扬,今天一读果然不同一般。

    对于生活的理解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作者的笔触中去理解其所思所想,也算是一种隔着时空的交流,这也是吸引着我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我想用文字版的结尾来做为文章的结尾,平凡如我们,不妨睁着眼奋斗,闭着眼享受。希望这样的生活方式,能让我们获得一个无悔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生活的艺术》看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vew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