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贴标签”?一不小心我们都中招了。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一个实验:
让实验者对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然后根据他们捐献的多少,将其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
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
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少。
当我们对孩子下某种结论时,无疑已经把他们当成了商品,贴上了标签。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标签~吧!
大家习惯说身上贴了标签,真的有那么简单就好了。
商品的标签是随时可以更换的,但孩子的标签却慢慢的刻在了他们心上。
那些标签是我们肉眼看不到,摸不到的,不是说想换就能随便换了。
可它又是那么清晰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里,时时提醒着孩子,影响着孩子。
‘印象管理’的作用产生后,孩子们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从而“标签效应”正式起效,并伴随很久。
“小明,你是多动症吧?能不能好好上课!”被不好好听讲的小明气的无法继续讲课的老师严声说道。
小明只是不太适应小学生活,有一次还郑重其事的跟同学商量逃回幼儿园的重大计划。
可就这么一个新鲜的字眼儿“多动症”轻轻的划过还不认识几个大字的一年级小明的心。
小明依旧不能坐好,因为没有人教过他怎样才叫坐好,为什么自己会坐不好,怎么努力才能克服坐不好。
他只是从一年级一直到三年级不断听到“多动”这个词。
每次有人在他面前说出这个词,就如同把他心理的那个词又刻的深了一些。
终于有一天他被送到心理辅导室,在第一次自我介绍时,他很认真的说:“我是多动症的孩子,大家都这么说。”
这是很典型的一个贴标签的例子。其实用“刻标签”可能更形象一些。
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强化那个“标签”,孩子心理的那个“标签”也在一次又一次加深,最终他们开始深信不疑。
哦,我就是那样的孩子。
就像带着“领导”这个标签的人,会时不时的拿出点官腔来。
带着“多动”这个标签的孩子,也会不自主的在课堂上动一动,以便让自己更加实至名归。

2.我们为何爱给孩子贴标签
“贴标签”不只是孩子们世界的游戏。成人的世界里也不断的互相贴着标签。
人们经常愿意用某人的某一个特点来给他起外号。
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对这个人有了一个深深的刻板印象。
最后真相都变得不重要了。因为这样来记忆一个人再简单不过了。
老师和家长脑子里也都有一个早已存好的“人才库”。
张三同学多动,李四爱撒谎,王二麻子偷东西。
我们更愿意用脑子,而不是心去编制这个“人才库”。
因为用脑,理性,答案变动不大,易操作。
用心,感性,要时时更新数据,不易操作。
人是一个比较懒的动物,更愿意选择容易,轻松的事情。要不怎么能发明出如此多的智能工具来代替我们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也不例外。面对孩子的教育,也愿意直截了当的思考,直线的解决问题。
可,教育哪有那么简单。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曾经偷过的懒,迟早会悉数体现在孩子身上。
但,在这里要提醒自己的是,我们知道了标签不好。
可更多的以为负面的标签不是好东西。

3.“标签”只有负面的吗?
我朋友的孩子小丽,小小年级不知哪儿来的自信,总表现出对一切都不屑的样子。
妈妈很苦恼:小丽真的很聪明,老师也说她聪明。但是怎么发现,无论学什么,开始她都比别人快,可最后别人会唱一个完整的歌,她也就会个开头。别的孩子画的画都很漂亮,可她就是乱涂一通。是啊,那些笨的孩子最后总能追赶上聪明的孩子。正应了那句:笨鸟先飞。我想,小丽没有输在智商上。无疑她的智商确实比其他孩子高。态度,就像米卢说的:态度决定一切!小小年纪的小丽,怎么会有这种不屑一切的态度呢?根源可能还是得回到我们成人身上找。妈妈说,小丽很聪明,老师也说她比其他孩子聪明。想来,“聪明”这个标签不止一次的贴在了小丽身上。而“聪明”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东西。孩子如何理解聪明这个词,完全是随性的。人都是畏难的,学习哪儿有那么简单的事情。贴着“聪明”标签的孩子,当遇到困难时,自然有了一个很不错的借口:我聪明,不用努力也可以。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向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预示的方向发展。在教中我们也是可以适当的贴标签的,作为家长我们不塑造孩子,但也是要有引领作用的嘛。“多动”换成“比上次坐的更稳了”“撒谎”“偷东西”改成“你认识到了错误,并开始改正了”“聪明”改成“你努力动脑子了”来吧!我们一起来做改写句子游戏吧!教育也是一场游戏而已,只要用心,自然可以打通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