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带来的巨大社会灾难,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延续了后周郭威和柴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宋廷大开科举取士,向读书人敞开大门。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御笔亲书《劝学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出自于他之手。在朝廷的大力倡导下,读书做官之风披靡全国,也吹入了偏远的蜀地。眉山苏家,五世先人没一个爱做官喜读书的,也在这股风气下,诞生了全蜀第一位进士——苏洵的哥哥苏涣。
苏涣天圣二年中进士,苏洵天圣五年娶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为妻。程夫人以名门富豪千金下嫁到清寒的苏家,而当时的苏洵并不出挑。苏洵能娶到程夫人,是不是沾了兄长高中进士的光,我们不得而知。但程夫人对苏轼、苏辙兄弟,甚至夫婿苏洵的影响,不容忽视。所谓“好妻旺三代”,说的正是程夫人这样的女子。
一门三进士,“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个。相比较两个天才儿子,苏洵似乎要逊色几分。
苏洵自少就不喜欢读书,生性内向、沉默寡言,天性里却富有游侠精神,喜欢结交一些斗鸡走狗的城中少年,整日在外游荡。父亲苏序也不管他,对这个儿子充满信心。
苏洵二十五岁始闭门读书,二十七岁乡试失败,焚弃旧稿,决心埋头苦读。“下帷终日,兀然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在这六七年中,封了笔砚,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这是李一冰先生在《苏东坡新传》中引用的苏洵的一段话,算是苏洵读书写作的心路历程,于我们而言,非常有借鉴意义。
我们在读书写作的过程中,是否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些相似的感受呢?最开始读书,往往只能关注到一些外在的东西,震惊于书海浩瀚,不知由何处下手,感悟也浮于表面。时间久了,能沉下来领悟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觉得别人写的特别有道理,自己却不敢去写。直到沉淀够久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下笔如有神。然而,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身之渺小。
如果,觉得自己写不出好文章,很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书读得太少,读得太浅。那么,就应该静下心来,多读好书了。
同时,还要记住“大器晚成”这四个字。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