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功,必须努力,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了,老一辈人也听过由歌手叶启田演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可能好多人是在农村长大的,考上大学后才走出自己的小县城,所以我们忽略了见识对于我们取得成功的作用。如果我们没有取得理想的成就,就要思考,为什么我们付出这么多还是没有成功?因为当我们了解成长的真相后才会明白,努力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条件。
对比自己和其他人的努力方式,为了更接地气儿,我就拿白领和捡垃圾的人做比较(首先声明,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我们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小区里捡破烂的人每天也捡很多空瓶子或纸盒,我们能说人家不努力吗?我们在办公室夏天吹空调、冬天吹暖风,喝着公司免费的热水,不费体力只动脑力,付出的更少,比捡废品轻松、挣的比捡废品多。
或者你同学没考上大学,只能去饭店当服务员、保安,我们毕业后参加工作,为什么我们发展得越来越好?当年如果不是朗朗的父亲对音乐有所了解,就不会在赵本山的推荐下逼迫郎朗学习钢琴,今天我们也不会欣赏到郎朗精彩的表演。
所以,我们不能说捡垃圾的人就不努力,可能人家早上出门比我们早、晚上回来比我们晚,为什么我们没有捡垃圾的人努力,生活质量比捡垃圾的人高很多呢?在抖音上我们可能也刷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勤劳能致富,全世界最富裕的就是农民。
因为我们努力学习、工作,就是一个增长知识的过程,当我们拥有了见识,就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式,而知识就是见识的一部分。
对于大学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来说,虽然老师教会我们如何为自己规划将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但我们更需要明确一点,对于未来职业的规划,可能只是我们毕业后前几年的规划,比如毕业后我们要进入某个好公司、做某方面的工作。当我们走向社会,就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随着我们见识的增加,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选择。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也要顺应变化。而现在的年代,并不是过去老话讲得“学一项技能受益终身”,比如20年前如果只会英语或者开车就能拿高薪,至少生存问题可以解决。但是现在,就拿开车来说,其实两三个小时就能学会开车,为了考驾照无非就是多看几次科一和科四而已。
而顺应变化更好的方式,就是我们要明白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常态,就像大家说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变。短时间内变化可能很小,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暂时靠手中的技能赚钱,但是经过较长的时间,可能是10年、5年甚至是一瞬间,比如21年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使许多教育公司的K12教师和员工被裁员,这种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被裁员后如果不思考下一步的规划,美其名曰“躺平”,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堕落找借口。
如何使我们的心态保持开放,或者说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则取决于我们的见识。
所以,成败与否,努力只是条件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条件。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经历的一切,都属于我们的见识。只有我们增加足够多的见识,才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式、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努力方向对了,才能走得更远、离目标越近,所以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就很好理解了。
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是在不同的“井”
我们都听过井底之蛙的故事,长大后我们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我们坚定地选择自己的方向,我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就像网上说的: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为什么井底之蛙不能跳出自己的井,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只将自己限定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之内,就是因为我们缺少敬畏之心,而这种敬畏之心,也是随着我们见识的增加而获得的。一谈到敬畏之心,听起来很像鸡汤,当我读吴军老师的《格局》和《见识》这两本书时,由于当时自己的思考不够深刻,对于敬畏之心的理解只限于对命运有“听天由命”这种很浅层的理解。如果我们不明白敬畏之心来源于见识的话,我们就只能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用敬畏之心安慰自己几句罢了。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能只能看到自己眼前或者周围的事情,就像一个篮球,你能看到签名的那一面。我们取得了小小的成就、获得别人的一句称赞,就觉得自己很牛了,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发现自己的这点成就根本不算什么。
21年清明节我去南京中山陵拜谒国父,这次经历让我感慨万分,一个人,哪怕取得再大的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仍然显得如此渺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是在不同的“井”而已,只有我们拥有见识,才能拥有开放的心态、保持敬畏之心,进而跳出自己的井。作为一只“青蛙”,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受到别人的赞誉、了解的知识,如果我们只因为这点成就而满足,也只是在“井”里而已。
平时经常刷短视频,我们可能刷到过这样的内容:无知者无畏,越是无知的人越是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所相信的就越绝对,因为根本没有听过与之相对的观点。就像生活中我们和一个人讲道理怎么也讲不清楚,并不是对方和自己诚心作对,而是对方的认知水平和自己根本不在一条线上。所以北京也有句老话:宁和文化人干一架,不和胡子说句话。
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为什么网上经常有网友说自己选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父母总是不认同?我们不能否认父母的观念完全就是错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辈可能接受新事物会更慢一些,孩子讲自己工作方面的事情父母别说是听不懂了,不开放的父母甚至就是听孩子讲一句话批评孩子十句,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就是不开放的表现,当然,孩子和父母面临不同的成长环境就是时代的原因了。总之,如果父母的经验停留在10年前,这种不开放的心态对于孩子的成长、甚至是孩子将来事情的决策是弊,远远大于利的,因为父母10年前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未来10年后做的事情了,因为这20年社会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快。
我们也经常说,为什么有些很厉害的大老板待人谦和,因为知道自己为了挣更多钱,明白自己有很多方面的知识是匮乏的,所以更愿意虚心听别人的建议,而这种敬畏之心也体现在了人品上,所以网友看到某个大老板帮助别人经常会评论:活该老板发财。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意思是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学习无限的知识一定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要对未来,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取得的成就再大,也一定有人取得了比我们更大的成就,敬畏那些我们暂时还未得到的,我们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进而汲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就,跳出自己心中的“井”。
见识越多,选择越多,该做的反而越少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打工人认为能当老板就是成功、老板认为能在退休后去世外桃源生活,每天种种菜,养几条狗就是成功、研究生认为能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成功、扫厕所的人认为能养活自己解决温饱问题就是成功。
就拿大环境来说,14亿中国人每个人有不同的梦想,但是中国人对成功存在一种共识:钱够花、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就是成功,要想获得成功怎么办?多做事!
当天的任务完成了到了下班点,继续加班。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报各种培训班,上午学钢琴,中午学数学,下午学写作文,晚上学舞蹈。看别人炒股挣钱了,向亲戚借钱炒股,第二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看账户余额,要么在上班期间摸鱼看股票软件,恨不得能马上暴富。
而我们根本没必要做那么多事情。
就拿开发大型购物网站来说,如果程序员开发的某个商品页面需要对不同的商品进行排版,用旧的技术可能会导致排版发生错乱,这样改BUG的时间可能就会占用工作时间很大一部分,效率变低。如果用稍微新一点的技术,排版就会更容易地实现,改BUG的时间反而会大大减少。所以,无论是用什么方式努力,如果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只是靠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活着发现问题了再去寻找解决方案,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只会让我们与主动学习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只是工作中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选择目标也一样,好多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而选择学习多项技能,目标列了一大堆,又想学英语、又想学韩语,看到日企就业形势好又想学日语,今天看到毕业的学长进华为工作了想找培训班学计算机,结果在培训班试学一堂课看代码就犯困。明天看到毕业的学姐进入金融公司又想搞金融,连财报都没学明白怎么看就放弃了。
要做的事情太多,先别考虑我们能不能做成一件事,其实我们能坚持做下去的事情也是少之又少,所以老话讲,多一项技能多一条路,并不是我们掌握的技能越多越好,而是我们必须保持至少一项技能是精通的,才能发挥出专才剩于通才的优势,而如果想成为通才或者跨界高手,则需要继续将其他技能学习得精通而已,并不是学得越多越好。
所以从目标聚焦的角度来说,少既是多,是因为我们只确定了一个目标,看似“少”了,但是能做成这件事,同样能使我们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正是“多”的体现。
就像前文中讲到的不同人对成功的认知不同的例子,炒股挣钱了,一天挣个四五百元也可能只是因为当前股市行情好,这种运气带给我们的成功也只是暂时的,因为绝大多数人(包括专业的投资人)想通过投资而使自己的收益超过市场每年7%~8%的收益,概率是很小的,所以不如认清现实,去投资自己、学一项过硬的技能。培养孩子也一样,只要将学校老师讲过的内容都听明白,大可不必为培训班送钱。
从改善情绪的角度来说,学会改善情绪也是我们见识增加的一种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不免受到情绪的影响,上面讲到人们误以为做得越多就越能成功,可是当我们付出很多后却还是见不到效果,结果呢,为了马上看到效果,我们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反而陷入了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怪圈,只能变得更加焦虑。
凡事都讲究方式方法,就拿工作来说,如果我们经常做同样内容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像在流水线上,原本看起来“高大上”的工作对我们来说越来越像“拧螺丝钉”,时间长了不仅提高不了能力,还会觉得特别无聊,甚至是怀疑我们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不免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抑郁。
生活中也一样,曾经跨年、或者是平时,由于我的工作性质,虽然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是作为部门里唯一的前端开发工程师,很少有和大家一起出去聚会的机会。每次看到同一个小组的同事在一起聊天、出去聚会都会感到很羡慕,甚至会自卑,认为自己一个朋友也没有。今年跨年,一开始也打算和妈妈出去吃饭,甚至和妈妈开玩笑说:我就想满足我能出去聚会的虚荣心。但是冷静下来后就决定和妈妈在家里吃了,因为今年经历了一些事情,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而我曾经羡慕别人可以聚会,但别人可能也会羡慕我能和家人在一起跨年,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我经历多之后,见识增加的体现。
只有当我们的见识增加了,才能学会从更多的维度去看待问题,从而引发我们态度的改变。当见识增加,我们的目标会更聚焦,要做的事情反而更少,情绪也变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