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上一张图。
第一张左边是2015年的照片,那年我40岁。右边是42岁。第二张是2018年,那年我43岁。第三张是去年冬天的照片,45岁。今年我46岁了,常常被人误会成30多岁。有一次带5岁的外甥出去玩,人家误以为我是他妈 ,姐姐是我妈,我们一家三代出来玩。
都说“相由心生”,我觉得这句话放我身上特别合适,因为我确实经历了一次由内而外的蜕变。
01 回首向来萧瑟处
6年前的我是耀眼的,有点光芒四射。但是那个光有些刺眼,让人不舒服。我会买很贵的衣服穿在身上,在美容院大把大把得花钱,我喜欢漂亮的首饰,感觉它们戴在自己的身上,闪闪发光的样子一如熠熠生辉的自己。我肆意得炫耀我身上的名贵物品,全然不顾别人投来的各种目光;我以为自己说话很漂亮;我还认识很多所谓的社会精英,认为自己活的很有面子。
我以为有钱会让我快乐,我以为有名会让我快乐,我以为权力会让我快乐。我犹如骄傲的孔雀,炫耀我的羽毛,殊不知早就把最丑陋的屁股也一并展现出来了。
当我沉浸在自以为能够给我带来快乐的假象中时(这是5年以后我才明白的),我的皮肤开始冒痘,继而出现大面积的黄褐斑。后来,事业、家庭都出现各种问题。我的人生卡住了,卡到我过不去,一直把自己整抑郁了,头发大把大把得往下掉,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02行有不顺,反求诸己。
孟子说:“行有不顺者皆反求诸己”。
有一首诗,这样写的:“如果爱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痛苦来唤醒你。如果痛苦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更大的痛苦来唤醒你。如果更大的痛苦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失去唤醒你。如果失去不能唤醒你,那么生命就用更大的失去唤醒你,包括生命本身。生命会用生命的方式,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无止境的来唤醒你。生命会用生命的体验,在无尽的生死和轮回里,不停息的来唤醒你,直到你醒来。”
我如一只迷路的兔子,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直到有一次刷手机,看到张德芬老师的演讲,那时候她说自己53岁,但她的状态根本就像35岁的样子,美丽而知性,优雅而纯净。但这样优秀的她也遇到过低谷,经过各种寻找,终于遇见全新的自己。因为这次“遇见”,我买来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给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那个时候,我根本看不懂书里面讲的内容,很多专业的内容不好理解。后来遇到学心理的同学,她讲的心理学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于是就关注了很多这样的公众号,也加入了一些爱好心理学学习的群。
我深居简出,将自己封锁起来。就像一条受伤的狗,独自舔舐伤口。
有了大把时间,我就开始读书、写作。每周读一本书,图书馆成了我的打卡地。读了以后,会有一些感悟,就写下来。最早只为自己看,后来很多朋友都喜欢看,粉丝越来越多。朋友推荐我在《简书》平台写作,加上身边闺蜜朋友的鼓励、打气,让我坚持写了23万字,最终成为《简书》的签约作者,同时为多家公众号写作供稿。
03烦恼皆菩提
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道理,但是我的脾气依然不好,接受不了批评,接受不了不同意见,甚至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我都认为是意有所指。我像是一个脆弱的小孩,倔强、敏感得保护着自己,同时也用语言和情绪刺激着别人。
我渴望改变,渴望自己变得温文尔雅。于是听从同学的建议,我从2018年开始做心理咨询,一直坚持做了两年。在情绪控制方面、自我觉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能说脱胎换骨,也可以说是重新成长。
2019年,因为疫情,居家不上班,偶然机会听到费勇老师讲解《金刚经》,似有所悟,但是依然做不到“如如不动”。后来继续跟随费勇老师学习《佛学修心课》,受益匪浅。转读《六祖坛经》、《心经》等一系列佛经,停止外求,转而内观,不停得在红尘中修炼自己。
2020年下半年,我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开始用心理学帮助身边的人。
所有的痛苦都是上帝送你的礼物,只是换了包装而已。如果我们能从痛苦中找到自己还没有修通的卡点,那这份礼物就没有白送。我开始了修行之路。
修行就是改变自己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修炼自己的内心。过去的痛苦都是因为向外探求。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什么也没有,除了你自己。”人越向外求,离真实的自己越远,越是做不到“明心见性”。慧能法师说:“心即一切”,王阳明的心学也强调“心外无物”。心性在内,贪嗔痴越深,向外探求的欲望越强烈,离本心也就越远。所以,自己是一切的根源,若要世界改变,改变自己就好了。
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了!我顺着这条路一直在走,不断修行,不断证悟。
04拯救者和控制者
今年暑假,我跟随伯图老师、黄骐老师进行了家庭系统排列的学习。才算从灵魂深处解决了自己的各种问题。如果说心理学是从外部解剖,那么家排就是深层排毒。为什么这么说?家排的序位法则、能量法则给我们做了呈现。
海灵格说: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这是序位。(大的不意味着强壮、权威,大的是指给与和爱。小的代表接受。)还有另外一句话:孩子总是无限忠诚于自己的父母。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的父母出现争吵、痛苦、甚至死亡、虐待等情况的时候,作为孩子会怎么做?他会去想拯救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他希望自己是强大的,因为拯救者必须是强大的才可以拯救啊。这就违背了父母是“大的”原则。
当一个人作为拯救者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她不管在工作上、生活中都会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现。她就会承担的越来越多 ,这些承担会让她能量耗竭,消耗的能量无处补给,就会向身边的伴侣或者孩子抓取。伴侣往往会逃跑,但孩子不会逃,也逃不掉,妈妈就会变成控制者。
只有控制才会变得安全,让脆弱得心得到安宁。于是,孩子就成了牺牲品,他们用抑郁、用颓废,甚至自毁前途来表达抗议。妈妈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将这一切归罪于手机、网络、孩子不听话。爸爸妈妈互相指责、埋怨、争吵,甚至离婚,孩子成为更大的牺牲品。
人们始终搞不懂,到底是哪里错了?原来是我们的序位错了。一代更比一代好是我们祖先的希望,但我们作为下一代,却因为“忠诚”,为上一代去服务了,想要去拯救他们的命运,便把自己活成了拯救者的姿态,自己的力量便不足了。
怎样切断这个链接呢?海灵格告诉我们,要做交还。把父母的命运交还他们,自己的能量拿回来。心理学的追溯到原生家庭就结束了,但是家排不是,继续往上追溯,追溯我们的祖先,然后教给我们像一个成人一样去看待父母、祖先,理解他们在当时情况下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没有别的办法,以他们的认知、他们的处境,当时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所以,一切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生命是一条长河,由祖先传承给我们,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所以,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要带着这份传承和爱,拿回属于自己的能量,幸福生活。
05 受害者和迫害者
活成拯救者的人往往会内在力量不足,内在力量不足的人往往会以受害者姿态出现。
5年前的我,遇到点什么事就归罪别人。孩子考级不过,说陪练老师陪的不好;自己评先选优没有选上,认为有暗箱操作;家庭出现问题是因为外人介入……太多太多了。我整天活在指责、抱怨中,也活在与人抗争、抵抗之中,把自己一点一点困顿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为什么会那么焦虑、那么抓狂、那么容易暴躁呢?我想我把自己活成了受害者的模式。受害者的心态就是:一切都是你害的。受害者会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外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因为当时的自己还没有长大,心里有个脆弱的小孩,这个小孩积压了太多的情绪、委屈和愤怒,一不小心就会被按动情绪按钮,就会变成受害者。但是一直到6年以后才知道,原来受害者和迫害者是一体的。
伯特·海灵格说过:“迫害者和受害者是一体的,他们都属于我们的家族系统,并且由于这种特殊的遭遇成为命运共同体。只有他们能够看着彼此,同意彼此的命运,和解才能发生。”
黄骐老师分析说:当我们以受害者姿态出现的时候,就会认为迫害者是坏人,这个时候,受害者因为感觉自己是受害的,那她就可以站在道德或者更高的高度去指责对方了。此时,受害者和迫害者的身份就互换了,迫害者变成下一轮的受害者,受害者变成下一轮的迫害者。
当听到黄骐老师分析到这里的时候,我茅塞顿开,感觉积压在心里很多年的疙瘩一下子解开了。原来我把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个迫害者。我的指责、抱怨对别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桎梏呢?自己充当受害者完全是没有长大的小孩心态啊。当我用成人的眼光和心态再去回想种种往事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宽广和理解。
06 圆融无碍,通达无我
中国现在很多家庭出现一种奇怪的状态,过不好、离不了。争吵、指责或者漠视、不交流成了常态。
家是讲爱的地方,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家却变成了伤人的地方。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在争吵的时候,往往指责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
我们喜欢评判,因为用评判的方式才能显示我们高大。为什么要显示自己高大呢?因为内在太虚弱,内在没有力量。我们的力量去了哪里呢?好好找一找,不难发现,很多人将力量留在了父母那里,还有的留在了外物上,还有的留在了家庭外面。总之,我们没有力量在自己身上,更没有在自己心上。
佛学教给我们观心,心理学教给我们觉察,都是教给我们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情绪、看问题。只有拿回自己的力量,内在才能强大,内强才会外柔。内强就会“如如不动”,外柔方可柔情似水。
《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男为乾,女为坤。”女子就好像大地,地为坤,大地稳固,万物生长,厚德载物,家庭才会和谐、幸福。
黄骐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理解就是爱”,我再补充一句,“理解、接纳、尊重就是爱。”对父母、对子女、对伴侣,只有理解对方、无条件接纳对方、尊重对方,才是真正的爱。
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的时候就告诉我们:“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愿你我都能做到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爱,行中有善。愿你遇见更好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