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十月读书计划教育
马云的哽咽:如何打造一个技能。

马云的哽咽:如何打造一个技能。

作者: 狼烟牧笛 | 来源:发表于2017-05-26 22:36 被阅读135次

马云最近在一次演讲中被提问:你每天飞来飞去的难道不累吗?问题似乎戳中马云的软肋,他声音略带哭腔的进行了回答,但是媒体的报道并不认可他的答案,一致认为这只是越来越有外交家风范的他应对记者的技巧。

一般的外交技巧是巧妙的让自己躲开麻烦,使苦苦搜寻故事的记者空手而归。马云显然不是这么吝啬的,他常给记者们出其不意的惊喜,让各大媒体都切换到“万马奔腾”的画面,强有力的起搏着他身边追随者们一颗颗希望安静的心跳,苦不堪言。但他乐此不彼,反倒杀出血路。由于影响力越来越大,最后还会见了麻烦界的天王级人物特朗普。达到这个高度就不能依靠单纯的技巧了,而是他一生都在锻造的技能在成就他。

马云很喜欢讲哲学,可惜记者们的哲学太现实,所以媒体误解了他的话。当强者的眼泪被轻率的解读,喧闹再也不会创造出智慧,也许只有另一个孤独的人能够给他安慰——叔本华。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这位“拥有跨越任何时代的使命感”的哲学家,给后来人分析了一个强者除了忍受孤独之外,最重要的技能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打造出来的。

泪光中拥有多少无言的感慨

叔本华在这本书里解释了他对于“知”的理解,他认为“知”是为了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领域的认知结果固定下来,从而制造出的一个概念系统。然而也造成了一个误解,就是最后形成的总结性的概念可以替代全部认知过程,而概念就是“知”唯一的目的。这个误解是对人类学习过程的最大扭曲。如同只通过姓名来断定一个人的一生命运。

“知”不是去理解一个一个的概念,而是必须能清楚整个抽象出概念的过程,否则一大堆的概念,会成为包裹着你大脑的厚茧,并让你自以为的思考和这个世界秋毫无犯。

经常有人持有一种类似说法:“买菜是用不着微积分的。”好像坚持了这句话就弥补了知识上的缺陷,舒缓了自己对于一个高频出现在生活中的名词的理解压力。

如果你只知道微积分的概念和使用范围,确实对眼下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帮助。因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随机的,不会先给你划定考点,让你打开固定的工具箱,回忆说明书之后找到明显符合的信息,制造出固定的结果。而是这个问题出现时一片模糊混乱,可能的结果是多元的,你始终不会达到最好的哪一个,但必须避免最差的结果出现。

这时你需要的不是铺排的概念,而是一种技能,凭借它可以和问题互动。让迷雾中的怪影清晰,然后逐渐的增加你希望通达的那条路上的赌注。当然你不可能每次都赢,也不会总输,但多少人在最终的复合结果出现之前就将风险转嫁了,或者受不了煎熬当即结算退出。

当你不知道对象的全貌,你无法预备工具而必须临场发挥,重新定义工具,当问题解决的瞬间也是工具被完成的时刻。之后这个工具就固化成为一个概念,或许被深藏,或许被模仿。但只有你知道,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再使用它的机会基本不存在。

你所能倚重的,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技能,它完全是个人化的,指纹加密,个体视野,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不经历是无法拥有的。

我们学习微积分的时候,急于了解定义,应用,变化,然后打磨对概念的熟练度,如同看着寿司找芥末,端着红烧肉舀米饭。很少去思考当初为什么要发明这么折磨人的一个东西,也没有兴趣去体验当时的发明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困惑中,又是经过何等漫长的煎熬才找到的这么一个不完美的出路。当你在具体的问题之中,才会拥有重建工具的视角,并在解决问题时成就自己技能的增长。

也只有而当我们了解发明者的思考过程,看到科学发展的连续性的努力,才会对外物有敬畏感。这不是对工具的敬畏,而是对打造过程的敬畏,对于所有实践的尊重。因此不要认为一个旧的理论被新的理论替代,就没有了价值,它依然保证着认知的连续性,使我们的思考不仅仅局限在结论上。

就如同历史,没有那一段是因为落后、失败就可以被替代的(除了日本的历史教材),过程本来就是结论的一部分。我们不要只看到让客人吃饱的最后一个馒头。

即便是结论性的概念也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无法反应出认知过程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一个技能高超的人,不会成为概念的搬运工,而会不断的对自己的认知进行重建,进行层层抽象,看起来结果越来越简单,但包容性增强。因此,如果不联系过程,只看最后的抽象表述是无法感受到大道至简的。

我们经常说要重视战略,但是战略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级一级抽象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不是简化,而是复杂的高度整合,并且能够在任何一个局部得以丰富的体现。战略思想可以迁移,但是战略本身是无法复制的。

当我们完成实践的时候同步完成了对事物的抽象,战略的提炼,而当我们进入到具体的场景中的时候,抽象的概念的形象化为各种事物,待你重新的打造迭代。

如同叔本华所说:知是一种抽象的意识,是把在别的方式下认识了的一切又在理性的概念中加以固定起来的过程。

概念离开了意识就不再有生命力。

但是这一切和马云有什么关系呢?先不急,前面会有急转弯。

如果你累了,直接跳到最后一段,如果你还有体力,就继续助跑一段吧。

我们来学习一下叔本华如何论述概念的局限性的。

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信息远远大于能够形成概念的信息,一个成熟的概念化的体系,反而会模糊事物的本源,误导现场的信息,用形式掩盖真实。

那么为什么还要建立理性的概念系统呢?因为我们需要协作,就必须让他人的行为趋向显化出来,才可以预期。虽然仍有个体差别,但在最表层上得到很大程度的统一。

就是叔本华也认为,行为一样的人可能秉持着完全不同的伦理信条。人们深层次的内心世界来源与“感”,而不是出于某种概念。

但这种统一至少使高效的协作成为可能,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我们的语言系统。

和所有的概念一样,语言是一个很矛盾的工具,使用它会建立和真实世界的隔膜,不使用会造成协作的障碍。电影《降临》中通过想象的情节提出了类似看法:使用不同语言的生物,对时间这个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们用语言描述世界,但语言却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了解。

语言改变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

假如我们只从概念入手去了解一个学科,必然会有真理的认知损失。我们不能自信的认为其他星球中如果存在智慧生物,那他们的科学解释系统和我们一样,或许是完全颠覆的。

因此叔本华提出了一个建议:应该让初次学习几何的人,在没有上课之前,先自己学着绘制几何图形,如此便可以在学习课程之前,先感受到几何学的真理。

他还通过对笑的分析,进一步的说明了概念的和直观世界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笑意是直观和抽象认识的不吻合而造成的矛盾,洞察到这种矛盾的人会利用它制造幽默,没有洞察的就会让自己在实践中变得憨傻。既洞察到,又通过有意设计的情节表现出来,就叫做喜剧表演。它巧妙利用了概念的这一特点制造出笑料:任何概念只是建立了和世界暂时的,特殊的链接,它的功能是不恒定的。

喜剧就如同一个入口对多出口的水管接口,一个预期的情节本身在正常的流动,但瞬间被切换到其他的出口接头上去了,原来的通路无效了,结果出现了反差,产生幽默。憨傻就是认为每一个接口只要连接上就是唯一的通路,所以对变化的结果愕然不已,但却坚持想法。

懂幽默的人实际上是引导大家看到概念体系后的一个真实的直观世界,直观是一个指代,不是一个定义,它没有具体的形成,没有可描述的边界,它就是那个过程,那个状态,那个巧合,只能意会。

在直观世界中,大量的“感知”是无法抽象表达出来的,只能成为个体的知识,并且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人对感知到的世界都会形成不同的感觉,引发独特的应对,建立别样的体察,普遍性的概念局限在此,无能为力。

进一步说,从概念体系中总结的因果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正确。

叔本华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会直接对应着一个导致它根本存在的原因,而是只有一个它恰好存在的依据。

比如说著名的“踢猫效应”,它将怒气的传导解释为一个线性的因果关系。由于父亲在工作上被排挤,导致孩子无缘无故的受委屈,最后施虐与一只猫,得出结论是:猫的不幸来源于父亲的怒气。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是“因恰好看见你”这个原因。

整个过程都是巧合的叠加,父亲回家时在拥挤的公共车上没有美女给他让座,到楼下却看到邻居买了新车,而孩子刚看完《猫和老鼠》而不是《黑猫警长》,其中一个原因的改变都有可能逆转最后的结果。

而有的结果却暂时看不出来,也许孩子踢猫时狠狠的咬了一下牙齿,没有被看见,导致了几年后换牙的不顺利。但我们太需要用一个简单的概念来标记这些信息了,于是这个名词就诞生了,并为此付出了遗失很多信息的代价。

名词局限了因果关系

结果会出现在哪里我们在开始并不知道,只有看到结果了才巧妙的总结出一个好像真实的原因。因此当我们再听到某人说:“要不是这个可恶的婚姻……,要不是我太重感情……,要不是我太善良……,今天没有马云什么事了。”可以直接用一句话劝他:你就是小说看的太多,想的又太少。

当我们在结果看待原因的时候,可以借用线性的思维去归纳,借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为节点去定位。但是不要以为这就是真的,这只是一条不存在的辅助线,让你有勇气去实践。在实践中,你会否定这个逻辑脉络,擦去辅助线,形成一种只有自己能体验到的信息,复杂而难以描述,却能指向直观,你就彻底的获得了智慧。

这个过程有理性的参与,但更依赖于感性世界的重建。

马云曾经在湖畔大学开学时给学生说,这里教授的内容如果是关于商业的你们可以不听,但是有一些课程是一定要听的。比如说一个外科大夫对一台手术的组织,一个厨师对后堂的管理等。他强调这些知识对迎接商业未来不可知的变化极其重要。

可是这些毫不关联的知识根本就没法体现出和商业领域的相似度,马云意欲何在?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人在攻克某项难题的关键时刻,触及到了自己的极限,感觉再也难以推进了。就主动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等到再次回到问题中来的时候,竟然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好像是一种没有支点的跳跃。

这个现象的解释很多,比如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的和显性的,当我们不去调用显性的知识时,隐性的知识开始生长,相互连接,最后在某个点上显化,成为一种被意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利用。

这相当与用一种笼统解释另一种笼统,最后的结论仍然是不可知,不可测。事实上我们总结出来的现有模型只是反映事物的一张照片,各个侧面照的多了就形成了一个描述体系,可以相互印证的照片被订到了一块,组成了不同的解释系统。

当你熟悉了这个系统,并且能敏感的发现更好的照片并进行替换,在这个技能领域你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手。也最容易感受到模型的局限性,会让你感觉到一种反向的力量冲向你,产生一种“痛感”。这时候如果暂时放松一下,和生理上的疼痛一样,这种痛感会进入到高一级的中枢进行整合和解释,得到更好的答案。

这个过程就是对多维度反馈的一种包容性重建。让你马上焕然一新。

而人生的幸福水平无非也取决于你的重建能力,我们习惯把它称之为自我修复。这个过程,理性只能在前期起到激活的作用,更依赖与感性世界的自然重建。越是紧握理性,越于事无补。

最近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完成了她唯一的一部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选择了自杀。13岁时突然到来的打击,让她的生命所有美好就此到达顶点,迅速开始滑落,13年后坠落到底,她彻底崩溃,将这场痛苦结束。

她心中如影随形的折磨和痛苦尽显在她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她用意志维持自己的精神家园,甚至用理性强迫自己爱上强奸她的老师,并维持着性关系。可惜13年的挣扎,换来了精神世界的一片废墟,而她惊人艳绝的才华,将自己的痛苦反复思量,论证,刀刀见血,试图雕刻出一个可以被别人接受的形象来安置自己,她彻底失败了,最终是她接受不了自己。

作家林奕含在家中自杀

痛苦的记忆会生长,不能升华就只能妥协甚至苟且,理性的投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理性的不屈和感性的颓废,然后会编造一种理性的、正面的、积极的理由来暗合感性中的自我贬低和放纵,你会爱上你无法战胜的伤害,甚至通过自虐来强化这种感情,平息内心中的挣扎。

即便意识到这种状态也无法用理性去逆转,因为你的直观世界呈现出的原始状态是暗哑低沉的,你的眼睛虽然在努力回避,但内心在凝视深渊,并被其控制。如同林奕含那部被称之为遗书似的作品中的话:我像只中枪却没被拾走的动物,宁愿被吃,也不愿孤单死去。

儿童期的创伤是极其危险的,这个时期我们正在一点点的积累出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并通过理性的思维暂时的固定下来。而类似林奕含一样的悲剧是由于我们还没有明白这个理性系统的局限性的时候,这个认知的支柱在构建时就被冲垮。

我们因此迷茫,在无路救赎的时候,理性绑架并反噬你的心灵。世俗的攻击让你更加的无助,只能趴伏在野兽身旁,至少这种死亡是自主的行为。(如同巴普洛夫的实验室被水淹了后,对只具有简单认知的狗来说,死守着以为的“安全世界”,放弃近在眼前的逃脱机会,最后被淹死。)

这样突如其来,超出想象的强大损伤要完成重建的确非常困难,但是人类的修复能力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弱。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开始——必须让理性“认输”。哪怕你认为自己的世界狼藉满布,污秽横呈也要放下理性的不甘,这才是构建新平衡的开始。(网上公开课程《哈佛的幸福课》中也有同样的建议。)

第二步要暴露痛苦体验,人们的应激反应会促使自己迅速的逃离这种感受,并找到合适的理由安慰自己。或者,出现另外一种人格。原来的那个“人格”消失了,等强烈的刺激消失后才恢复,但对于“自己消失”的时间段毫无记忆,这就是常说的人格分裂症。

为了避免这种过渡的应激,往往需要利用催眠,达到一种低反抗的状态,并唤起体验。将这种排斥但无法挣脱的强烈矛盾化解,而理性无法在这一温柔的时刻起到作用,还会激起反抗。

这个过程中,感性世界自发的重建,只要摆脱了世俗压力,感性世界的包容性本身就极大。只可惜我们总是先用理性对视野中的事物定一个判断,划一个是非,用寻找失败的目的看待失败,用批判屈辱的信条去分析屈辱,然后这些印记突兀的显现在自己的生命中,成为无法剥离的腐烂,如影随形的酷刑。

在心灵的恢复期,只有理性的免疫系统不那么敏感了,新生的骨髓才能进入,融合,生长,繁殖,构建平衡,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环境,再建立感性和理性的联系,重塑一个健康的人格。

没有理性,我们不可能有任何创造,但只有理性,就是另一种无知。你所坚信的东西,如果不可置疑,那么你的最终选择就是被献祭。

真实的认知世界中每一处的道理都是松动的,每一段记忆都是重建的,每一种逻辑都是在相悖中并行的。

这就是理性和感性的不断平衡翻覆,是我们锻造一项技能的时候必须要经历的颤抖。

首先是理性保证了我们行为的稳定性,连续性,对抗可以认知到的干扰。让我们能够完成长期的机械的基础训练,避免低水平的意外。

这如同你想成为一个战国时代的名将,基础训练就是两军遭遇时的基础阵法,攻城时的基本手段,是将战争要素分解然后模拟强化,固化技能建立稳定性来应对实战中的不确定性。

一旦进入到了具体战场后,变化可能超出你模拟时的准备,预期的设计被打乱,这就需要你能在不确定的战场上快速的洞察出确定性因素,重新组合调用你的技能模块,迅速的投入,并为失败做好善后的方案。

这种真实的场景不是可以模拟出来的。就如同你知道下雨天要带伞,低着头才能捡到英镑,但是只有被苹果砸着时的疼痛,才能唤起一个天才的大脑,发现前所未有的科学世界,给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一个全新高度上的解释。

前人留下来的规则,让你在入门阶段迅速的尝到回报或者惩罚,就会敬畏和自律。行为开始收敛,内心开始沉静,压制浮夸。这时会对规则的惧怕多于了解,敏感多于兴趣,展现出牵强符合的青涩,但至少你摆脱了幼稚,走向老练。而一个高手的境界是看似并不遵照规则,但却在不断的验证基本规则,所谓“纵心所欲不逾矩”。

好的作品如同战争一样,胜利都是获胜者的偶然创造,反思一下所有的新事物也都是情理之间,意料之外。情理之内是遵循普遍性,意料之外是展现特殊性,高手是用更细致的特殊创造来实现对普遍性的丰富。

高级的爵士乐的即兴演奏能够“感同身受”的扑捉到观赏视角中的情绪和需求,进行创造性的,没有预兆的顺应性创作,并且能够恰到好处的回归,而不让观众感到太着重,太过于讨好,同时又能兼顾乐队其他人的状态,完成顺利承接。

这是一种对多线程同步提交出的结果,进行瞬间整合的能力,可以向前回顾,却不可以向后预期,更不可能去复制。如同一种缘分,站在相遇之前的任何一个点上,对未来都一无所见,只有相遇之时回顾过去才觉得是冥冥之中的有意安排。只有特殊性事物出现并稳定了,普遍性才知道如何去解释。

因此,所谓的不确定性,是普遍性思维和特殊性现象之间的一个必然的矛盾。由于不可用现有的普遍性去预知特殊的偶然事件,出现了暂时的认知断层,但终究可以找到二者的联系。

特殊性的创造必须不知疲倦的进入到具体的场景中才能触发洞察。旁观者的任何分析都是正确但没有用的。在事件其中,你才会有自主的得失判断,不会在意世俗偏见,做出他人不能理解的选择。

有一次,索罗斯的一个交易员一夜之间在某个投资项目上亏损掉了几个亿。索罗斯得知后迅速的给这个交易员指示(不是解雇命令),要其继续盯紧这个项目,准备好再次出手,如果感觉这个项目已经降到谷底了,马上加倍的买入。结果这个交易员按自己的判断的时机双倍资金进入,项目果然触底反弹,不但弥补损失,还赚了一倍。

只有亲身经历过失成败的人,才会有不确定性的准确的判断力,之前演练再多的投资规则,在这里只能成为你的啦啦队,你要重建一种特殊的规则,形成具体形象化的认知,并预见到一种外人(包括索罗斯)都无法洞悉的趋势。

因此,如果一个人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了,他人看到的表面上的原因也许并不真实,你要做的只是给他信心,让他将从失败中汲取的智慧锤炼成具体的行动。

成功的背后藏着的不是优秀,而是跌跌撞撞,沟坎连绵。失败的花样太多,创意无限,所以无法分类总结,不易记录的事情,容易被人当做不存在。而获取智慧的过程中,只有行动一种方式。否则就是概念层面的游戏,尽管你不知道行动的结果是否是又一次的失败。

如同我们都相信马云轻易的用十分钟说服了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十几年后成就了一个中国首富和一个亚洲首富,是因为我们相信成功有其秘诀,一旦踩中了,就可以一夜功成名就。

但是世界上只有个人的成功行为,不存在大众的成功体操,尽管能够传播和流行的却是体操,

行为是真实的,离开场景就没有了意义,是开放的状态。而体操是一种模拟,一种封闭的抽象运动。

前者才能形成锻造技能的环境——和外界联通,提高身体的敏感性,增加信息的接口,让自己进入到概念背后的信息中去。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是阅读概念,而是体验感受,是将自己和信息整合到一起的过程,并在结束时形成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就是技艺,它是局限化了的技能(有兴趣的可以查下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

技能是依靠强大的储备,丰富的体验,让自己和眼前的材料建立一种联通,并将感觉收敛到一个具体的方向,实现一种自我的表达。因此很多技艺,在没有对身体结构有特殊要求的领域里,都是相通的。一个好的技师都是多才多艺的。

他们都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今天,技能提升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强大的“搜索引擎”。并不是指这一工具的本身,而是使用它的方法。

由于网络上有大量的模板,现成的范例,成熟的素材库,当你需要完成一个设计的时候,只要有个大概的主题你就可以进行搜索。多次搜索后,获得的材料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好用,最后拼接成一个结果。

除了连接上需要创造性的转化外,都是机械的重复。这样的结果只能成为信息的残渣,瞬间飘散。是用结果粘合结果,范式链接范式的制造,得到的作品也如同网上下载的人民币照片,拥有再多也不会让你富有。

但是,参考现成的素材难道不对吗?当然需要,但并不是去参考一个结果,而是要看到形成这个结果所走过的路,一些和你有交叉口的路。前期有人为你探查过了它们,你可以选择再次体验,进行对比,得到的结果一定大有不同,也可以当做一个路况提示,迅速调头,避免继续在这个方向上耗费时间。

就如同好的文章一定都是反复思考的过程的展现,给人提供的价值并不是结论,而是穷尽所能的思索历程。这些内容如同逡巡在路边的守夜人,盼望着手中的灯能照亮后来人无限的精彩。

创造绝不是简单的材料嫁接、组合,同样的用法实际上跳动着不一样的艰辛和欣喜。这就是蕴藏在行为中的,只有自己明白的震动。

在我的中学时代有一本杂志叫做《作文成功之路》,被周围人广泛的订阅研读(周围那些作文写的不太好的人),当然我是最积极的一个。以为从此一片坦途,但直到毕业,我们这些人也没有在这条路的终点相会,甚至没有找到起点在哪里。

无可否认的是,书中的内容非常的精彩,将作文的技法分析的条条是道,让你豁然轻松,原来写作这么简单,和数学一样,只要记住这些定理和公式,就可以开动这条批量产出作家的生产线。

然而这条由一个个真实的范文所证明的星光之路,在想象中清晰可见,似乎抬脚就可以触及的到,但就是没人能够留下自己的脚印。

这样的失败连放弃都没有资格,因为你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始终停滞不前,你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拥抱着这些成功的范例和法则,如同把曾经高高在上的成功,用一个变焦镜头拉到了离你咫尺之遥的地方,但又始终无法触及。

放弃了十几年之后,我才慢慢明白一些。即使一个技艺绝伦的作家,你要求他选一部最好的作品,然后指定其中的一些技巧刻意的让他应用下到一部作品中进行创作,他也会有种作茧自缚的感觉,所有创造力都被窒息。

因为和所有的技能一样,写作的过程是将对世界模糊的感受,一步步的梳理成系统的层次结构。伴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信息的流入和流出,让被描写的对象逐渐清晰,叙述渠道缓缓搭建成型。

虽然作品的方向、目标、材料都是固定的,但仍然无法预测,只有走出一步才能感觉到下一步的方向,只能用一个文字激活下一个文字,一个句子点亮下一个句子,尽管最后的作品看起来是本来就设计好的,展现出了和以往作品同样的风格和技巧。

但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作者从未有想过追寻某个风格,最后的呈现只是“天意”。是各种风格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摇晃、竞争、碰撞后无意识的结果。这也是创作的乐趣:对不可知的担忧、干涉和最后的印证,忐忑的找寻自我。哪怕是一道菜、一首歌、一次投掷,都可以成为一种精彩。

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即便胸中竹林万千,你也不会知道落为笔下的那一支竹子是什么样的。(生产时的恐惧不仅仅发生在产房。)

你可以固定起点,终点,甚至每一个路标,但你能制造出这个过程中的震动、摇晃吗?能提前设计出内心被新的信息激活后的欣喜吗?

如果一个人长期的痴醉于一样技能,并不是喜欢干重复的事情,而是体会着外人发现不了的惊喜,那么的单纯的遇见,那么的赤诚的相拥。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略带一点点的怀疑和警惕的都会在行为中体现出来,成为一种矫揉造作。

在旁观者眼中,创作的每一步是那么清晰无疑,固定的重复。 在当局者心中却是千山万象的变化后的偶然幸运。尘埃落定后,前者在其中会感觉怎么还是这条路的夷然,后者则体会到路还是这条的释然,懂得必然但是依然能够体会到偶然性的惊喜,是只可以意会的幸福。

身处在一项事业中的人对未来不会很肯定,但内心充满对不确定性的忐忑和向往,别人看来的一条顺利的直线,实际上是幸运和不幸来回翻滚的波形。因此有人问马云累不累的时候,他开始哽咽,给出了看似推脱的回答:不累,因为以前太多人在帮助着我,所以哪里有需要只要打一个电话,我就义不容辞的马上飞过去。

作为一个旁观的记者,当然会对这样的答案感到疑惑,继而简单的断定,马云用这种将义气当做原因的答案掩盖了自己的脆弱。他们的视角永远不会联通到马云的内心中去。

要真正理解马云,就要像叔本华一样去思考这个世界,然后再用对这个世界的慈悲心,品味马云的意思:每一段路都是一个冲浪,别人看起来我有偷懒、傲慢的资格,那是因为我在浪中,你却以为我在平直的路上。你描述的成功千真万确,但我所感受的成功无疑不是一场挑战和赌博,又无法向你清晰的言说。因此对于参与到我的事业中的每个人,每一段经历,只有心怀感激,深感幸运。它们都是我必须珍惜的浪花,而浪花的召唤是一个冲浪者不能拒绝的。因此,我没有疲倦,只有感动。

因此,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一切描述给别人听,一定能够为自己的找到配套的词语概括出来,但伴随我们的只有和我们的人生长度相符的,无法言说的激荡和感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Jean_zz:好有内涵和一定深度,需要多读几遍。
    狼烟牧笛: @Jean_zz 谢谢,我也得像你学习,多读几遍,要不对不起你啦🤔🤔😊
  • 当当小兜:哲学自己悟出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别人讲的听久了反而听不进去,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感受的
    当当小兜: @狼烟牧笛 🙉我理解他,但是有时候要是去听,时间久了去听不进去的,还是喜欢白话的东西
    当当小兜: @狼烟牧笛 钻戒嘛,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凡事还是要靠自己领悟
    狼烟牧笛: @当当小兜 赞成,有的东西再容易理解,再熟悉,别人也无法替你讲出来。如同一颗钻戒,只有带到你手上,才知道什么是“一颗永流传”。

本文标题:马云的哽咽:如何打造一个技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gt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