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第十章“光亮的背面”,集中分析了柳比歇夫在严谨的时间记录和大量、高效的工作背后,经历战乱年代、儿子去世、婚姻失败等等不幸和苦难之后,所呈现的状态。
如果用一句来概括,可以用其中一节的标题:“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柳比歇夫也好,贝克列米舍夫也好,都不是在书斋里讨生活的学者,他们谁也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谁也不是与世隔绝,不闻不问战前和战争年代的忧虑、风雨和苦难。现实生活并没有放过他们,他们同样遭受过不幸,吃过苦头。然而,你看他们的信,便可以明白,他们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 晋书· 羊祜传》里,羊祜叹息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后来,南宋辛弃疾先生作词感慨:“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而老百姓也常说“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在病中。”也有人感叹:“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英雄自古多磨难。”
可见,虽然我们常常祝福别人“万事如意”,可是不如意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常态,或者说是事实。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有机会详谈。今天我们来看看,怎么样来面对这样的事实。
一种是“祥林嫂式”。经历了不幸之后,深受冲击,到处诉苦,结果是越来越苦,身陷到不幸中无法自拔,直至被不幸和苦难吞没,整个生命陷落在一个苦难引发的漩涡里。祥林嫂好歹还是经受了丧子之痛,我们许多人,不过是经历一点点情感上的挫折、工作上打击、亲情上的矛盾,却当成天大的事儿,念念不忘,逢人就讲别人如何如何对不住自己,自己如何如何倒霉!有的人即使嘴上不说,心里却念叨不止!有的人白天不说,做梦都在咬牙切齿!
一种是“柳比歇夫式”。儿子死后,虽然伤心欲绝,“那个时期所有的信札,连篇累牍地回忆他的儿子,丧子之痛溢于言表……久久不能平息。”但是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颓废,甚至都没有停下来。继续日复一日地做时间记录,做昆虫标本,填写标签,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论战。他忍受着最大的悲痛,挨受着寂寞孤独的煎熬,仿佛孤零零一个人跋涉,横越一片沙漠。我相信,他身上那种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动的精神,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而这种最值得称道、最牢固的精神价值也一直在激励他这样行动。他没有被苦难打到,而是把苦难变成了滋养成果的养分,把绊脚石变成了垫脚石。
正如《六祖法宝坛经》中记述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开示的那样:
“烦恼即菩提。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一旦执着,必生烦恼;只要放下,即是智慧。
更进一步说,不仅仅是对烦恼、对不幸的事儿,对开心喜悦的事情也是如此。
为什么这么说呢?面对人生,还有没有第三种态度呢?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