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理查德*塞勒,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24万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
拆书:老案
建议先点「赞」+「收藏」+关注 ,再慢慢看,以防手滑找不到
经济学人认为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方法是理性的,这是传统经济学对人性的假设。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非理性的,都是不加思索的冲动行为。这种不加思索的冲动也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大脑形成的缺陷,谁也无法改变。
到底谁对谁错呢?这里没有合适的标准答案,其实,谁都没有错,谁也没有对,这世界本身就是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不同地看法,结论也就自然不一样了。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人一定是理性的,如果不假设人是理性的,那社会就会处于无章额状态。
事实上,你自己也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人并非理性,而是非理性的。他们的行为都会受到情绪的干扰甚至是情绪的绑架,最后做出的都是非理性的行为,所以行为经济学发现人的不理性,才让世界呈现丰富多彩的现象,才能解读为什么人在非理性消费后会后悔?股市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狂热分子?
塞勒在行为经济学研究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人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也许是错误的。但是人类还是不知不觉的保持这样的错误行为。如何能让自己知道自己行为错在哪里?才是知道如何正确的解决这个问题。
理性是为了避免错误,而非理性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根源,问题在于你无法察觉你已经发生的非理性行为。哈哈,如果没有了非理性,这个世界就会沉闷无聊,也就没有了激情的冲动。
下来,就塞勒的理论我来解读人类为什么会有非理性的行为,导致错误的决策,并告知你如何克服它。
第一,禀赋效应
人们非常不愿意失去自认为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每个决策者都会试图使其偏好最大化。
如果你已经拥有了某件东西,它的价格是100万美元,也就是目前的市场价格是以100万美元。你自己感觉这东西可不是100万美元的事情,如果能理解它的拍卖价格是100万美元,你的估值一定会高于它,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就高估它的价格。如果你目前并没有拥有它,你就不自觉地低估它的价格。
这就是禀赋效应,人必须克服在这样的场合下对客观事务的高估或者低。其实人都不是理性的,都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高估,对没有拥有的东西低估,这是人类大脑演化中造成的缺陷。
这样的案例存在于我们一生之中,我们买下房子,甚至我们买来看过的书籍,都会认为它的估值远远高于真实的市场价值。我们一生积攒的那些没用的东西,就是最好的验证。
所以说,让一个人理性的人断舍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要理性思考,就要克服禀赋效应,让自己面对客观事实,抛开自己拥有的事实,站在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我们就会更客观的作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心理账户
我们在消费的时候是从不同的心理账户支付费用。这样,每笔消费都会感觉他是否有感觉的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使用价值,心理账户让我们非理性的面对消费,发生无数的错误消费行为。
案例:我的朋友玛雅要为她的双人床选一床被子。她来到商店,看到一款自己喜欢的被子正在打折。正常售价是超大码豪华双人被300美元,豪华双人被250美元,普通双人被200美元,但现在所有尺码都只卖150美元,限时一周。玛雅抵挡不住诱惑,她买了一床超大码豪华双人被。
你说她什么买一个超大被子?而不是和他床相匹配的被子呢?
从获取价值来看,雅玛拿走适合自己的普通双人被子的做法是最符合理性经济人生活场景的,但是她拿走的超大双人被。理由很简单,因为,都是150美元,为什么不拿走价值更大的超大被子呢?这就是心里账户代带来的交易效用,不再考虑被子的获取效用,错误行为就这样在无感中发生了。
在获取机制和交易价值同时出现时,我们作出的都是非理性的交易价值的行为。我们感觉占了便宜。超大被子的心理账户的价值是300美元,实际花费了150美元。你看人的行为就是这样的非理性,作出了错误的决策,而这种错误行为对你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第三,自我控制
亚当斯密将自我控制描述成“激情”与“公正的旁观者”之间的挣扎或冲突。亚当·斯密对激情的看法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它们是缺乏远见的,也就是短视的。正如他所说,问题是“我们10年以后享受到的快乐,同我们今天能够享受的快乐相比,其对我们的吸引力极为微小”。
也即是说,人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力,人仅仅是有限理性的人。我们更愿意享受当下,而对未来无所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遇到美食就立即想吃的原因!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就深刻地反映出人的意志力是如此薄弱,那些能控制自己意志力的人,在未来都是了不起的人。
时间偏好取决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穷人在消费时比富人更迫不及待。另一方面,经济学家费雪认为收入低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更不合理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穷人的自我控制力远远小于富人。
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在把当下的收益或成本与未来做比较时,因为预测能力的欠缺,人们往往高估当期的收益而低估未来的成本,或者反过来,高估当前的成本而低估未来的收益,皆因我们更喜欢近在眼前的满足感。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一个收入一般的 “穷人” 却开着几十万的高档车招摇过市,而那些富豪反而“深居简出”,不为人知 。
理查德•塞勒将这种现象称为“现时偏见”(present bias)。一个家里屋顶漏雨却从不修理的农民就是最好的注脚:“下雨的时候,他无法让屋顶不漏雨;而天晴的时候,屋顶根本不漏雨。
这又很好的说明了穷人为什么容易去借款消费,而不顾及未来如何还款,给自己造成的压力。那些涉嫌非常的网贷金融正是利用穷人这样现实偏见,最后,让他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第四,窄框效应
狭窄框架:当一个问题有2种或以上相似的逻辑意义时,我们可以选择的决策应该有2种或以上。但有时因为我们只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其中1种逻辑意义中,所以,决策时会忽略全局的问题所在,狭窄框架效应就产生了。
人们什么时候会把不同的经济事件或交易看成一件事,什么时候又会区别对待?如果出去度假,你会把每项花费(比如交通、住宿、餐饮、远足、礼物)看成一次次独立的交易,还是把它们统统归为度假花费,就像一切费用全包的邮轮旅行一样?
人们什么时候会不怕麻烦地一个个区别看待所有交易,而不是将其视为同一种交易?我们一但受到窄框效应的束缚,我们作出的决策就会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很多商家暗谐这个道理,例如:装修的套餐价,旅游全程打包价,土建工程以平米为计算单位核定的总价,如果你找不到另外一种计价的逻辑方法,那窄框效应就在你身上发生了。
狭窄框架局限我们对事物的多维思考,很多时候会作出非理性的决策,这些非理性的决策也许就是错误的,但是,我们浑然不知,我们就如井底之蛙一样,仅仅看待自己的一点点天地,完全不理解外面的世界。
如何克服这种窄框效呢?两种办法,一是用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需要你有丰富的知识认知,这样就不至于你的思维受到狭窄框架的局限。二是慢思考,慢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的认识世界,看待问题。思考时间久了,认识就自然会提高了,就不至于盲目,把自己锁定在狭窄框架之中。
正是因为有人累演化中形成的大脑思维的缺陷,我们往往无法看到客观世界真实的现象。我们用自我心理对事物进行理解,才会做出种种错误的行为。
每个人都会有偏见,这个偏见你自己都无法察觉,这是人类大脑结构的缺陷,是人类演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那如何克服偏见,这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认知。所有这一切,对人类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