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南宋豪放词派的领军人物,他的词大多取材于爱国情怀,主题宏大,豪情万丈激情澎湃。他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无论是在官场还是赋闲家居,时时刻刻都不忘北伐金朝收复失地。然而,一个人的情绪毕竟不能总是紧绷着的,也有舒缓放松的时候,辛弃疾也不例外。
从四十几岁开始直到去世的二十多年里,辛弃疾大部分时间是赋闲在家的,这期间他写了很多悠然闲适的田园词。这些词不再是壮怀激烈的高歌猛进,也没有那么多晦涩艰深的典故,如水一般恬淡清净,如花香一般沁人心脾。与他的豪放词风格迥异,今天介绍两首与大家一同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一次赶夜路的时候所作,记下了当时所见到的景色。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升起,惊起了树枝上的乌鹊;夜半时分,蝉鸣声随着清风入耳。
月色能惊起鸟儿,这在诗词里早就有所体现。如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再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初将山鸟,时鸣春涧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空气里飘着稻花的香气,这又是一个让人喜悦的丰收年,田间地头的青蛙叫声响成了一片。
明净的月色,徐来的微风,鹊飞、蝉鸣、蛙叫声声入耳,夜空中飘散着稻花香气从鼻腔进入肺腑,沁人心脾。上片总共二十五个,却调动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四种感觉器官,清朗明净的画面搭配着营造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审美境界,给人丰富的审美体验,真是美不胜收啊。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边有七八星星在闪烁,山前落下了几点雨滴。
走着走着,天气竟然阴了起来,要下雨了,乌云遮住了天空只有缝隙中透出了几点星光,雨滴已经落了下来。这雨说下就下啊,这可怎么办?辛弃疾的脚步会不会急了起来?这两句词扰乱了恬静的画面,悠闲的情绪微微地紧张了起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社:土地庙。见:xiàn,通“现”,出现的意思。大家注意一下,“见”在古诗文里很多时候都是“现”的读音和含义。沿着小路转过了溪边,忽然看见了土地庙边上以前曾经落脚过的一家茅屋小店。
下雨了,虽然现在只是“两三点雨山前”,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下大,如果没有地方躲一躲,可就要成落汤鸡了。幸运的是,辛弃疾居然看到了一家茅屋小店,以前曾经在那落脚,心情自然是十分的喜悦,小店里会不会有几壶村酒几碟小菜呢?
这首词清新明快,不用典故,易读易懂。但明月、清风、鹊、蝉等审美意象的使用让这首词多少还带有一些文人气书卷气,下面这首词则完完全全取材于乡土田园,于淳朴中见至美。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媪:ǎo,年老的女性。
茅草屋子又矮又小
溪边青青翠翠一片绿草
那是谁家的老公公?
那是谁家的老婆婆?
带着醉意的说话声
听起来真是美好
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除草
二儿子在织鸡笼子
咦?
那淘气调皮的小儿子呢?
哈!
躺着溪水边剥着莲蓬
这首词几乎都是大白话,洗尽了所有的书卷气,然而却至纯至美。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似乎有一幅优美闲适的田园画卷在脑海里徐徐展开,一股清香甜美的乡村清风拂面而来,一丝清幽的香气飘入鼻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