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居轩读书人物
周顗: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周顗: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作者: 孟婆的碗不空 | 来源:发表于2019-02-16 06:43 被阅读23次
    周顗: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这句话经常出现在小说,电影,电视剧里。说这话的人无不是悔恨交织,然而大错已成,一切已经无法回头。

    伯仁是谁?

    是谁杀了他?

    谁又为他的死后悔得要死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讲这个典故,还是先从《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说起。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西晋灭亡,西晋旧臣过江拥戴司马睿为帝,始称东晋,新朝建立,偏安一隅,已非从前,所以在新亭宴饮的时候周侯忍不住流泪叹息,说风景是一样的美好,但山河已改换门庭。这也触发了同座的其他大臣的伤感,于是人们都相视落泪,感伤不已,一时气氛低沉到了极点。只有王丞相慷慨激昂,指责人们不应该哭哭啼啼不成体统,而应该振作起来齐心协力一起辅佐君主光复神州。

    这就是后世常用的一个典故——新亭对泣

    故事里“愀然变色”的王丞相即是琅琊王氏的王导,而“坐而叹”的周侯就是周顗,周顗的字就是伯仁。“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就是王导因为误解了周顗,害周顗惨死的悔恨之语。而杀死周顗的不是别人,恰是王导的堂弟王敦王大将军。

    王导和周顗周伯仁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呢?两个人不仅互相欣赏,而且亲密无间,可以言笑无拘随意地互开玩笑。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一次宴饮欢会,两个人竟都不顾形迹,王导就歪在周顗身上,头枕周伯仁的膝盖,顺势就拍拍周顗的肚子说,“你这里面装的都是什么?”周顗则笑呵呵地回答,“我这里空洞无物,可是却能装得下像你这样人物的好几百呢!”

    空洞无物”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此。现在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文章言论空泛,没什么实质内容,但周顗当日却是以此来回击王导的轻嘲,夸耀自己的胸襟广阔。

    历史上的周顗的确如此,心胸宽广,诙谐有趣,为人坦率真诚。

    顗宽裕友,弟嵩尝酒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周顗弟兄三个,周顗是老大,老二周嵩性子急躁,有一次喝醉了,拿起点着的蜡烛对着长兄就扔了过去,嘴里还抱怨,“你才不及我,怎么竟意外成名,盖住了我的光辉?”周顗却并不生气,仍慢条斯理地说,“你以火投我,这本来就是下策。”你急我不急,在讲究气度的魏晋,周顗这样的襟怀确在周嵩之上。

    而在王导的宴会上,周顗又旁若无人,尽情啸歌,王导忍不住笑他这是要效仿嵇康阮籍放浪形骸疏狂不羁,周顗立刻笑着回他,自己怎么会舍近求远,放着近处的他不学而学远处的嵇康阮籍呢?

    这样亲密又互相推重的两个人有什么事情解不开,会让王导酿成遗恨一生的大错呢?这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好在历史记得分明。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王敦起兵之后,刘傀等人力劝元帝尽杀琅琊王氏,回王敦以颜色,在京的琅琊王氏子弟都惶惶不安,觉得大祸将至,于是在王导的带领下,都到宫门外向元帝请罪。而元帝却不做决定,将他们冷落在宫门外并不宣诏接见,此时王导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

    偏巧周顗将要进宫,同元帝商量如何应对王敦之祸,王导见到他顿觉有了一线生机,觉得以周顗的耿直和两个人的情谊,周顗一定不会置自己于不顾。他忍不住大呼周顗,“伯仁,我王家几百口的性命就都靠你啦!”

    结果却大出他的意外,周顗竟置若罔闻,看也不看他,就从他面前过去了。如此被人无视,在这之前王导还从未尝过这样的滋味。

    刚刚燃起的希望一下子就被冻结,什么好朋友,自己落难了竟是这副嘴脸,世态炎凉如此啊!王导内心不禁失望,他却没有想到周顗进宫会在皇帝面前,极言他王导的忠诚,怎能因为王敦的祸心就降罪于忠臣身上。力陈的结果是皇帝最终采纳了周顗的意见,没有牵连其他琅琊王氏子弟。

    性喜饮酒的周顗,以前就因为喝酒而被人称作“三日仆射”,身居仆射之职,他却常常喝醉,有时竟三日不醒。这一次在宫里他竟又喝多了,等他醉醺醺一出宫门,就见到内心恓惶的王导,王导依然在宫门之外等候消息,见到他立刻奔过来直呼伯仁,想问问他皇帝到底打算怎样处置王家。

    “我们一定要杀了王敦那帮混蛋,到时咱胳膊肘上好系个斗大的金印!”

    我们的周侯居然还是没有理睬王导,对身边的人这样说,然后扬长而去。

    这不是塑料友谊,这分明是玻璃兄弟啊!一旦自己落魄,兄弟情立刻碎成残渣,好不扎心!这厮不雪中送炭就算了,竟然还落井下石!要置自己于死地!王导的心一下子就凉透了。自此嫉恨周顗,祸根深种。

    他却没有想到在宫里和皇帝喝的醉醺醺的周顗,醒了酒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刻给皇帝上表再次替好友分辩,生怕自己因为喝酒误了事,害了好友的性命。

    后来王敦事成,把持朝政,向王导询问意见,问到对周顗、戴渊的安置,说以周戴二人的威望,应该位列三司(司马,司空,司寇),王导没有回答,又说那至少可以身当仆射,王导沉默不语,王敦最后说既然不能如此,那就杀掉他们,王导还是沉默。王敦明白了王导的意思,于是宣布处周顗、戴渊以死刑。

    《晋书》记载:经太庙,(周顗)大言骂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临刑途中经过太庙,周顗大骂王敦不止,祈求神灵速杀王敦,人以利戟力戳其口,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却神情不变,泰然自若。看到的人都忍不住为他流泪,觉得他死得太过冤屈,死时年五十四岁。

    周顗死后,王导有一次在宫里整理中书省的文件,突然发现了周顗写给元帝为自己陈情的奏章,在奏表里周顗言辞恳切,极写自己的忠诚不当杀,才明白周顗为他及琅琊王氏做的一切,奈何周侯伯仁已死,一切已无法挽回。

    自己本来是可以阻止王敦不杀周顗的,但却没有为周顗说上一句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未来幽冥之中,我怎么有脸见他!

    王导执表痛哭,泪水恣肆,是自己辜负了老朋友!

    怪谁?我们不禁想,如果周顗肯对王导讲出实情,如果王导能有周顗的那番心胸,又怎么会有这样的遗憾呢?

    那么周顗为什么当时不肯对王导讲出实情呢?

    做好事不留名,要做东晋活雷锋吗?

    有一种说法是周顗这是为晋室殚精竭虑,觉得把这样的功劳记在元帝身上,对消弭王敦之祸更有好处,所以他才没有对王导讲出实情。

    也有人说魏晋风流,对心胸豁达的周顗来说,此等事何足道?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好表白的,这不过是言自己当言行自己当行罢了。

    可我觉得,事情演变到如此,更多的可能是和周顗疏狂豪阔诙谐玩笑的性格有关。

    同样是《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元帝有次大宴群臣,喝酒喝得痛快,想到南方初定,忍不住问,此时是否可以和尧舜之时相比。群臣大多附和,唯有周顗在下面大声喊,你虽然也是君主,但怎么可以和尧舜相提并论?元帝不禁大怒,赶上又有些酒意,立马把周顗抓起来说准备处死。直到过了许多天,消了气,才把他放了出来,朋友们前去探望他,他却全不在意,还笑着和他们说,自己就知道死不了,因为自己犯的也不是什么死罪。

    诙谐爱闹,率性粗豪,这就是他。可能周顗只是故意和老友开个玩笑,戏耍他一番,但谁会想到老朋友却因此记恨在心呢?玩笑过了火,竟是要命的!

    周顗死后,王敦就派人抄了周顗的家,在他的家里只搜出几只空篓,里面装着旧棉絮,此外酒五瓮,米数石。朝廷上下,无不为之悲惋。

    在这些伤心的人里,就有王敦的堂弟王彬,王彬在之前就极力为周顗求情,但最终还是无力扭转。周顗死后,元帝派他前去慰劳王敦,王彬却先去拜祭了周顗,才去见了王敦,王敦见到他奇怪他悲戚的样子,问他原因,他毫不掩饰地说自己是刚刚去拜祭了周顗,“情未能已”。王敦听了勃然大怒,两个人因此吵了起来,王彬不畏王敦,痛斥他不该杀掉周顗。

    眼看王敦动了杀心,一边的王导忙劝王彬向王敦行礼道歉,王彬脖子一梗,却说“我脚疼”。王敦更是恼怒,威胁他说“脚疼和脖子疼,哪个更疼?”王彬才不在乎他这样的威吓,怒说“你已经杀害了我的兄长,难道你还要杀了我吗?”

    王彬的哥哥王棱从前就为王敦所害,为此王敦总觉气短,最终因为顾念家族亲情没有杀了王彬。

    其实,几年之后,王敦也为杀了周顗后悔莫及了。

    王大将军于众坐中曰:“诸周由来未有作三公者。”有人答曰:“唯周侯邑五马领头而不克。”大将军曰:“我与周,洛下相遇,一面顿尽。值世纷纭,遂至于此!”因为流涕。

    《世说新语》中,一次王敦听到坐中人提起了周顗,忍不住感慨,“我与周顗,在洛阳相遇,初次见面,就能彼此倾心以待,奈何世事多变,谁会想到最终会是这个样子呢?”说完竟忍不住泪水纵横。

    曾经周顗是他少年时的偶像,相传在西晋的时候,每每见到周顗,王敦总是很紧张,忍不住以扇遮面,汗流不止。只是谁又会想得到,有一天,他竟是死在了自己手里。

    良心是一个人背负的最重的十字架。当然最悔恨的还是王导。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至今读来,字字都浸透了遗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顗: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ov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