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这篇文章其实觉得挺熟悉的,可是在教学的时候又觉得很难,因为一位科学家所写的文章,让初一的学生要读懂读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感情以及爱国之情还是不容易的。所以思考良久,最终决定这样来上课还是比较好的。
我觉得如果把这篇文章当做普通的记人的文章来写的话,教育意义就不大,那就有负编者的苦心了。对于邓稼先这样的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我们不仅仅应怀有敬仰之情,还应借助邓稼先的英雄事迹,激起学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爱国豪情。
课的时候我用美国20世纪以来所引发的几次战争的视频导入新课。今天晚上看到杨科轩写的作文,了解到他曾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如果知道这个事情,让学生看一说一说,他的所见所闻也许更震撼。
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说战争太太惨烈了,我们太幸福了。我问是谁带给我们的幸福,在1840年,在1904年,在鲁迅先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时间,我们像这些国家一样任人宰割,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64年之后,中国人可以挺起自己的脊梁,再也不怕别人欺负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了国防武器,原子弹和氢弹。而原子弹和氢弹的设计者,领导者是邓稼先。
接着介绍邓稼先和杨振宁学习生字词,本课的四字短语比较多,其中鞠躬尽瘁不好写,锋芒毕露,字音容易出错,还有至死不懈,昼夜的夜学生的拼音,容易出错。
三是让学生先精读第二部分,为邓稼先设计一个人物档案卡,对他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第四,让学生思考整篇文章都写了邓稼先的什么文章,六个部分能否给他调换顺序?
我觉得我最英明的就是这个问题。曹闵垚一语中的说,这些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国际到民族到工作,由大到小的,这样的话,文章的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
再加上蒋佳玉说这篇文章其实是按照时间线索来写的,除去第二部分的生平介绍的话,其他的其实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我真的惊叹于学生他们的学习力,这一点说实话我都没有看出来。
我给孩子们补充的是第一段是引子引出他的巨大贡献,那345段和第二段的关系,就是分总关系也是对第二段概述事件的具体补充。
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当然是热爱祖国,有突出贡献的核武器专家。这是整体感知之后对邓稼先的初始。
五、如果要深层次的认识邓稼先,那作者是怎么来写邓稼先的呢?请你找出文中写邓稼先的事情
并且告诉他们评价事情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很快找出了七件事情,我说那你从这七件事情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当然是一个淳朴厚道,真诚无私,爱岗敬业,不畏牺牲,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核武器专家。
第六天,那作者是怎么来评价邓稼先的呢?自然引出文中的议论句。
关键要讲邓稼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孕育出来的最具理想主义的人,自然而然的讲出加许加议同时指出,独具成段的效果简洁明朗,铿锵有力,具有气势,更易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在讲这些句子的时候,明确文中运用了很多的副词,比如说最、只等等,这些副词强调突出作者情感。
还可以由此揭示独句成段的作用,切合作者的表达,铿锵有力,语意贯通,增强了感染力。
第七,作者文章题为邓稼先,可是文中还写了哪些人,还写了哪些景呢?这些内容能否删去?
写了奥本海默,与他对比,突出了邓稼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儒雅,敦厚、温和,才养成了他独特的性格和气质,这种忠厚朴实、真诚坦白,高尚无私的气质源于邓稼先领导众人做出贡献的主要原因,那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
还写了杨振宁对比,衬托邓稼先的民族自豪感
写了大背景,中国近代的社会背景突出了邓稼先对中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及怀念之情。
写出了罗布泊的通过引用角吊古战场文写出了罗布泊实验场地的条件,艰辛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极端负责任,身先士卒的精神。
引用了歌词体现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歌词,是他一生的写照,表现了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为研制原子弹而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也表现了当代中华儿女热爱祖国,振兴民族民族的奋斗精神。
总结本课人物的写法,由学生先总结老师后补充
最后拓展两弹一星的元勋,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为复兴民族而做出的努力,让学生说说近代的英雄
如果再要写作练笔的话,那就给邓稼先颁一个奖吧,写一个颁奖词,用上文中的词语
这样的话,其实对邓稼先的认识就是通过三个方面,首先整体感知,促使邓稼先了解事件,认识邓稼先。三学习作者的评价,理解邓稼先,四感受两弹精神,寻找现代邓稼先。
文中对于作者表达情感的议论句要让学生多读边读边体会边读边让他们说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