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当我们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作者: 夜启澜晨 | 来源:发表于2020-03-27 23:34 被阅读0次

    引言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的中年女人(比如我母亲)流行去某个有寺庙的山头烧香拜佛,往往是在家里有怀孕的女人,或者是在家人大病未愈的时候。

    出于好奇就问母亲,我们拜佛有什么用,却总是被搪塞过去。

    这种好奇一直保留在了现在,久而久之在脑海里形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起源

    古时,某些现象的发生如地质灾害、疾病爆发等超脱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不能用科学合理的解释其原因。

    出于恐惧和有效控制舆论,人们将它归为是某些神灵在控制。

    随后衍生出某些类似于祭祀的仪式。

    最初是以牲畜为祭祀礼品,后祭祀仪式逐渐繁多,企图以此消除神灵的怒气。

    就这样,宗教便慢慢发展而来。

    信仰

    国人在信教方面很特殊,不像欧洲地区信仰较为统一,更不像中东地区政教相结合。

    国人信教取决于需求,有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感觉。

    正如我在引言中介绍的,在家中有怀身孕的女子时,求观音拜菩萨以保佑生男孩,每逢大病时拜佛以祈求身体安康。

    在这一点国人就很聪明,假如这个不灵验,马上转变下一个,不会死磕一处。

    这就保证人的心不会动摇,也可以理解为信仰不会动摇。因为信仰有很多,总有一个会灵验的,你说是吧?

    月亮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夜晚月光很亮,我用手指向它喊道:月亮真好看。

    啪的一声,爷爷将我的手拍了下去,呵斥道:莫要指“月光呀呀”(月亮老爷的意思)。

    我忍着手疼,眼泪被爷爷惊惧又急迫的眼神吓退了回去。

    后来随着我慢慢懂事,我渐渐明白了那晚爷爷眼神里隐藏的深意。

    我不信教,所以对宗教保持着敬畏,也充满好奇。

    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可能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误入歧途时瞬间醒悟,才能在乱花迷人眼的世界中坚守本心,才能在做成某件事时心怀感激。

    价值

    佛教讲来世,道教主修行,基督求入天堂,伊斯兰信安拉,印度教立种姓。

    纵观世界几大宗教,都具有一个较为普世的价值观,并以这种价值观为内核往外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即给出一套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让你去遵守。

    它会规划出一种奖惩制度,心诚行良之人则奖,反之则罚。

    人在接触宗教之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在接触之后,两种价值观发生碰撞。碰撞之下发现有趋同的部分,符合自己的认知,便会去相信,但不代表一定要入教。

    发现有较大差异,与认知不符,便会远离,不代表厌恶。

    我们在谈论宗教时也是在谈论自己的价值观,从中完善、稳固并践行。

    寄托

    现实往往要比小说还要魔幻,对现实的无力也促使人们去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

    有人对凡尘已看淡,以青灯古佛作伴;有人感叹华年将逝,于是归道修行祈求长生;有人盼望走后步入天堂,于是每日礼拜愿洗清今生罪孽。

    每一种选择,每一种方式,都是寻求一种精神寄托,就意味着自己左右不了的,将它交给神明来决定。

    当我们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我们也是在谈论自己的一个精神寄托。

    即使你没有入教,你也不信教,但当你谈论的时候,就已经表明内心最本质的想法就是:你相信它的存在。

    这无形中你就有了一个精神寄托,即使你不相信,但它就在那里。

    图片源于百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公众号:夜启澜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们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sd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