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
刻意练习,助你形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当下的热点,咪蒙算作其一。中青年群体行进间,无限放大的焦虑,被强行提到幕前。
你有没有对行业杰出者的丰硕成果感到顶礼膜拜?又是否对同龄人佼佼者的开挂生活感到羡慕不已?还会为自己努力后的收获寥寥感到唏嘘无力?
曾几何时,扪心自问,深夜徘徊,怅然若失,真真切切地感到了焦虑。诚然,生存不易,人生或有茫然,正因不信己而去他人比。我想说,与他人比,不如酣畅淋漓地做自己。因为,脚踏实地的努力方才是初心,是一条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刻意练习,这个专有名词,是此书的两位作者首创,他们分别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来自于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及罗伯特·普尔博士,一名全球知名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刻意练习的法则,是他们两位经过长期海量且严谨的研究实验后得出的成果,它有别于1万小时定律,它能神奇地为一位普通人绘制出通往卓越人生之路线图。
《刻意练习》指出,天才是训练的产物,普通人学习掌握方法,同样比肩天才。天才只是比你多了一点早期的大量练习,人人可成莫扎特,关键在于他们拥有更能适应的大脑,做专注的、有目的的练习,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潜能可以被构筑,挑战自己去成为天才。
《刻意练习》表明,心理表征的创建,成为理解卓越能力的钥匙。心理表征,有助于形成有意义的记忆架构、有助于找出特定的规律,更有助于重组信息、制定计划和高效学习。不断强化且固化后的心理表征,让我们能面对未来时更有迹可循,成竹在胸。
《刻意练习》提出,不断在工作与生活中,运用刻意练习的法则。“你到底有十年的工作经验,还是一年经验重复了十年?”问题醍醐灌顶,边干边学、及时反馈、提炼规律、改进技能。不仅在工作中适用,同样在生活中也如此,学画画、学乐器、学写作等等专项技能,只要找到该领域的导师,专注和投入、自行设计练习方法,不断跨越停滞阶段,都会成功。
刻意练习,就是这样的一个通用法则。借助这个法则,我们可以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独有的练习方法论。选择感兴趣的领域,找到有共鸣的导师,做到全身心的投入,经常正面性的反馈,坚持有计划的练习,形成能够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升级的练习方法和体系。
这就是我理解的《刻意练习》,此刻的我异常兴奋,捧起手中的书,合上封面闭上双眼,拼命尝试冥想,通过汗水实践后,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1023字)
第二题 写一篇听课笔记(重点谈收获),体会式笔记,而不是摘抄课堂内容,1000字以上。
用情怀练就写作真本领,用分享陪伴学员齐成长
第一次听释若老师的写作公开课,娓娓道来,记忆犹新。用情怀写作,用阅读引导,用干货分享,用实例教学,用陪伴激励,让我这名写作小白打开了新视野,获益匪浅。
第二次听释若老师的阅读理解课,视角独特,观点新颖。阅读六层次,速读的方法,精读的要素,重述的能力,公式的运用,让我这个写作入门者重新认识了写作,信心满满。
01 重视阅读理解,让写作事半功倍
人们常说:写作是输出,阅读就是输入。我们如果把写作比作一条生产流水线,做好了阅读理解这一环节,就等于把好了生产线上的第一道物料来源的关口,既保证了后期工艺的成效,也保障了成品质量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释若老师成功带领学员一道,完成阅读70本书打卡,至少输出了70篇解书稿。作为一名兼职写作导师,其输入信息之海量、输出成果之丰硕、创作过程之高效,真是令人啧啧称奇。难道山人自有妙计?莫非天赋异禀,乃世外高人也?
唯有完整聆听了一节释若老师的公式写作课,我的切身感受是:当然有天赋,更有不懈的努力,关键还有一套完整体系的方法支撑。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和回顾“何为阅读,如何去读?”吧!
02 速读,一目十行的真本领。
释若老师在课堂上推荐了一本著作《快速阅读》,作者是思维导图工具的发明者,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所编撰。课后详细做了功课,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时间与环境,提到了引导物,提到了坐姿与抗干扰。作者明确想要提速,就要保持并改善理解能力,增强对眼睛和大脑等器官功能的了解等等,都是一些有关阅读技能的全新观点。
释若老师经过自己的提炼,总结了速读的若干个要点:
比如要重点关注封面内容、推荐语、序言、目录和书评的内容,要善于抓取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本书。;又比如实践使用引导阅读法,通过一支笔在眼前吸引聚焦的移动,是一种重要的速读技巧。还比如结合双行扫视、可变扫视、反向扫视的刻意练习,完全可以学到每分钟超过1000字、或者一目十行的惊人本领。最关键一点是,不管读什么书,都必须一口气读完,才有助于我们不断练习后达到自身阅读力的稳步提升。
一言以蔽之,你想要什么,就真的可以得到什么。提起准备好心态,进入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运用上述罗列的方法,就对速读大有裨益。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高效的速读运用,我们能拓展各类书籍涉猎的广度,还能直接提升书籍中知识信息的获取量。所以,速读技能加身,海量阅读量傍身,写作输出自然水到渠成。
03 精读,含六要素的真情怀
许多时候,我们选择精读一本书,是因为对书的内容感兴趣,吸引我们去花时间读,并且读完之后对指导我们生活实践也卓有成效。
释若老师在公式写作课的一开始,就提到了“情怀”二字。何为情怀,以何处之。文人墨客,自古相轻,释若老师定位是一名有情怀的写作教练,带来学员一起走出写作变现的道路。
我的听课感受是,他对精读方法的解读独辟蹊径,别有一番回味。他在课堂上总结:阅读主要是精读所获的信息的六大的关键字,分别是“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
六个层次,六大方面,就已然概括了精读的要点。一是读信息,就必须时刻关注这本书在讲些什么;二是读刺激,提醒读者时刻标注引起情绪波动的位置;三是读娱乐,就是关注跳跃的文字,好玩的句子和有趣的故事,读书也可以有一点八卦意识;四是读知识:如有拿来就用的原理、观点、技巧和方法,就要坚决地实践拿来主义,直接在运用中得到反馈,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五是读思想,读懂书的中心思想,读懂作者文字背后传达了什么,非常有趣,引人入胜;六是读审美,找到全书的亮点,它们好在哪里,给到自己不一样的惊喜。
04 重述,知识转化的真技能
生活中,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听一个故事,经历一些事情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把相应的情况,说给别人听,让别人听懂,都可以称之为“重述”。
释若老师反复强调,必须提高重述能力,这是今后促成知识转化的核心能力。其核心之处在于,不仅把写作当成写作,还要把写作当成铸造一件产品。要树立产品思维,将他人表达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其实等同于形成一个产出新的知识产品的过程。
对于你所读过的文字,如何算是成功地完成重述,我的体会是:
先要做到重述原文,就是模拟产品整理的工艺流程,结合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挖掘库存的写作技巧,将这段他人的文字,进行重构骨架并付之以血肉,让其变得丰满。
再要做到联系经验,就是关联到著名的历史事件、焦点人物、社会热点,影视佳片、网红连续剧等。从他人的经历中,从虚拟的世界里,获得类比的经验,以古析今,以史为鉴,可正视听,可正记录,更可以知未来。
还要做到规划运用,就是通过自身的梳理、消化、总结和提炼,确定一种能促动,有益处且可实操的方法论,面对可预知的同类境遇,向读者推荐具体的解决方案,将正确的步骤一二三四列成清单告知大家。
这样看来重述的目的,就是自己以外的读者,提供一次有价值、有趣味、体验颇佳的解读之旅,也给自己提供一次难得的、绝佳的、潜移默化的自我升级之旅。
05 体会,课后感悟
谈体会的最后,我由衷地希望,借用释若老师课堂上分享的一段话:“阅读就是一种要做功课的事情,我们正确的阅读步骤,应该是带问题开始,带感受离开,最后带着践行结束这本书的阅读。”
因而,能一鼓作气,读完一本书,显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真情怀;
还有,跟绞尽脑汁,码出一段文,显然是一种内心迸发的真动力;
相信,死磕到底后,让自己成就,一段难寻的心路,一篇不变的回忆。
(2216字)
第三题:在荔枝微课,释若老师的读书专栏“噢耶,读书来了”,听老师解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写下你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RIA读书法,让阅读飞起来
何为RIA?我第一次听到是在释若老师的读书专栏上,解读《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
什么是R?R就是指阅读原文片段。我的体会,要学会阅读这个基础技能。首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代入感的去读,对自己关心的内容加以标记,对重点章节文字可以做摘抄。有了这样方法论的指导,才能更游刃有余,心有陈竹地去阅读原文。
什么是I?I就是将原文用自己的话重述,写出我的理解是什么。对以上片段,我的总结是想要提高阅读水平,需要进行刻意练习,选择的阅读材料应该是高于自己目前水平,稍加努力可以理解掌握的,并且这种练习要求集中精力。
什么是A?其实可以又细分为A1和A2。
A1是联系经验,就是关联到著名的历史事件、焦点人物、社会热点,影视佳片、网红连续剧等。从他人的经历中,从虚拟的世界里,获得类比的经验,以古析今,以史为鉴,可正视听,可正记录,更可以知未来。
A2是规划运用,就是通过自身的梳理、消化、总结和提炼,确定一种能促动,有益处且可实操的方法论,面对可预知的同类境遇,向读者推荐具体的解决方案,将正确的步骤一二三四列成清单告知大家。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释若老师总结教授的RIA读书法,非常接地气,是自己消化以后来跟学员们讲,我们听后立即可以付之于实践,也就是说可以学以致用,立刻转化为写作产品输出,这样的高阶方法,通过释若老师通俗易懂的讲授,让我感到唯有认真实践,认真消化,认真运用,认真付出,才能不辜负老师和学员们的共同努力。
(603字)
第四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重述原文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1500字以上)
不畏屈辱、坚忍不拔——重新认识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人物。他是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一生著书颇多,但以《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他倡导洋务运动,创立湘军,在治家、治军、治国、教育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终其一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然而,与其成就不相符的是,曾国藩童年的成长环境。他生于湖南长沙府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位于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远离县城,进出不便,来往也闭塞。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影响下,他的青少年时期养成了性格急躁、静坐不住,同时给人以盛气凌人,涵养不高的印象。往往在与朋友和亲戚的交往中,让人感到表面功夫多,比较虚伪,不够真实,同时日常交流有些言不由衷,说话不实诚的感觉。不仅如此,与之同处生活的长辈们,大多觉得他天资并不聪慧,甚至可以说有些愚笨,不够聪慧机敏,都对他长大成人后的上限低看一线。
天资不佳,基础不稳,熏陶又不足,但就是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曾国藩还是最终实现了逆袭,被后人敬之为得道的圣人,被许多人作为成功学的典范加以解读,到底是如何成功蜕变呢?那就不得不提到他不畏奇耻大辱的一生经历,还有伴随他一生的坚忍不拔的意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国藩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吧?
第一次屈辱,来自于名落孙山和文理太浅。
道光十二年,时值21岁的曾国藩第六次报名参加了当地的秀才考试。或许是他天资的确不够高,也或许是他当时还未开窍,找到高效的读书方法,之前五次参加选考秀才的结果,无一例外地都是未能金榜题名。对此次雄心壮志满怀的他而言,第六次的名落孙山,让他心里再一次受到了无情的打击,明明付出了极度的努力,明明考试期间觉得发挥颇佳,但待到张榜公布之里,很久也未寻到自己的大名。确定无疑的,又一次成为了灰头土脸的落榜生。
湖南学政居然公开悬挂牌匾,当着考生和百姓的面,送给曾国藩四个工整的大字,名曰“文文理太浅”。对任何人而言,六次落榜,一次当众赐字,绝对人生的污点,一次奇耻大辱,很多人遇到这种境遇往往郁郁寡欢,从此一蹶不振。然而,我们的主人公曾国藩,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虽然六考六败,但还是屡败屡战,遇到这一闷棍般的屈辱,反而刺激勃发他的坚韧意志,甚至整个人似乎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可为不惊奇。他当即决定一定要死磕到底,决意第七次参加选考秀才,终于一鼓作气,一击即中,拿下了秀才的称号。自此,曾国藩在科举考试之路上便变得天堑变坦途,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就发射后的火箭,一飞冲天,又一年,中了举人。之后四年,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辉煌腾达之路。
第二次屈辱,来自于在京做官时为权贵唾骂
曾国藩的为官之路,十年七升,在当时是尤其罕见的,如果我们仅从升迁速度来讲,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查阅曾国藩在京担任官职时所著的诗文,我们明显的是可以感受到,没有任何实现快速升官的洋洋自得,反而字里行间充斥着自己的失意、愤恨和不满之情。这是何故?
照曾国藩自己的话来表述,就是别看我现在身居庙堂之高,但深深感到自己就是个微不足道的摆设,一个彻头彻尾的傀儡,既不能大笔一挥,对朝纲直抒胸臆,指点一二;又不甘心趋炎附势,放下操守,做谗言善媚之辈。整天就是无事可做,尸位素餐,深感窒息。
结果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导致血气方刚的曾国藩,来到了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驾崩的敏感时点,此时咸丰帝已完成登基。刚登基时,咸丰帝下诏求言,广纳量测。曾国藩内心异常激动,似乎感到如鱼得水,拿出全身思绪和魄力,坚决地给咸丰帝上了一道疏,畅快淋漓地陈述当前京城为官下的种种丑陋与不甘,进而建言献策,感觉要指点江山。
但这是典型的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过高,这样的仗义执言终于给他带来灭顶之灾。同朝为官的官员对他口诛笔伐,咸丰帝亦是对他意见成见颇深,于是朝堂之上,各种嘲笑讥讽、极尽所能,疯狂唾骂,大肆围攻,然而咸丰帝似乎心有所指,竟然默认了这样的氛围。就在曾国藩的反复被羞辱中,他大失所望,忍无可忍,被排挤出京,真真切切又一次遭到了奇耻大辱,仕途就此报销。
然而,经历如此为官不振,倒行逆施的奇耻大辱,虽不堪到极致,也未动摇其决心,反而促使曾国藩大彻大悟,在季度痛苦中,曾国藩重读老庄经典,读出了这么一句圣人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原来奇耻大辱的根源在于自己锋芒毕露,虽然人浊我清,但不可一世地高己卑人,肯定处处树敌,难有作为。
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曾国藩从此深谙此道,如此顿悟后,终于放下捆绑自身的枷锁,真正向成为一个圣人的道路迈进。从此,他成了一个真正圆融的人,一个可以驰骋天下,扬名立万,收放自如的大家。
曾国藩的上述两次屈辱,只是他一生中所受无数次屈辱的缩影。晚晴末年,官场腐化,在此种环境下,仍然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成为人生赢家。曾国藩靠的就是九死一生的忍耐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他的这番奇特经历,对我们资质并不十分突出的大多数普通人,有非比寻常的借鉴意义,也让我们在人生遇到挫折和烦恼的时候,我们可以读一读他的所言所著,他的家书家训,化解自己心中的执着,让自己变得更加圆通圆融,更加接受周遭,更加培养自己能成事的性格。
(2124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