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又恰羽西/简书征文,"儿时的年味。"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打开了我思念的闸门,穿透时间的过往,回的了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物质还特别匮乏,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一些平时见不到的东西,穿一身新衣服。孩子们是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大人却在为过年发愁,拼命的攒钱。
那时还太小,不知道父母的艰苦,只记得一到过年家里的房梁上,吊着一块块均匀的礼吊。礼吊是我们老家的方言,就是一条条猪肉,一块有两到三斤,一般是两斤半一块。是数着数给父母的每个长辈送的,主要是妈妈和奶奶的娘家人。
图片来自百度,如有侵权即删儿时的年味/童年的.春节每到年前,我跟着哥哥或大人,挨家到爸爸妈妈的长辈家去送礼。送礼是有讲究的,父母的长辈是四样礼,一般是一块肉,一包红糖,一包果子,一瓶罐头。平辈也只有一块肉和一瓶罐头。
接着就是买鞭炮,买红纸。那时会写字的不多,会写毛笔字的更不多。爸爸虽然毛笔字不错,但有自己的工作,这事主要是大表叔做,他是我们村的老师,学校也已放假,乐得干这件事。
每到年节就拉几张桌子放到爷爷家的大门口,大家围在一起,裁地裁,写地写,凉地凉,都有专门的大人弄,我们是不让插手的。写好凉干,各家收好,等到三十上午贴。
图片来自百度,如侵权既删贴对联是不能超过中午十二点的,这是规矩。
然后打扫院子,收拾屋子。妈妈忙着蒸馒头,炸丸子,署片和馓子。酱猪肉,我们有时巴巴地站在厨房里,盼着妈妈做好给我们几块。
记得每年到三十上午,爸爸带着哥哥把家里的每一个门,都洗刷干净,妈妈打一盆浆糊,把准备好的对联拿出来,等门一干,就开始贴。先贴大门,再贴二门,然后是厨房。
厨房的墙上还会贴着“小心火烛,”牛槽上贴着“牛头兴旺,”猪槽上也贴“猪头兴旺,”粮仓上贴着“五谷丰登,”鸡圈上贴“鸡鸭成群,”连院内的大春树上都贴上“春光满院。”贴完以后,家里整个感觉焕然一新,年味一下子就扑面而来,让人的心里感觉,年真的来了。
图片发自百度,如侵权既删那时虽说贫穷,但却穷讲究,每家年夜饭都是七个盘子八个碗。盘子是喝酒吃的炒菜,喝完酒撤掉,碗是吃饭上的汤菜。
妈妈先满满地盛两碗米饭,上下一扣,连扣两碗,上边再放一颗焯过的波菜,整齐地摆在米饭上。然后放在贡桌的两边,香早就摆好了。
此时爸爸先放一个炮,再倒两杯酒放在贡桌上,然后再把香换了,接着才坐到饭桌上,我们早就等不急了,眼巴巴的坐在各自的位置上,那时坐也是有讲究的。爸爸妈妈坐在最上头,我坐在左边,哥哥坐在右边,妹妹是最下边,长幼有序,不能坐错了。
一切准备就续,先给爸爸妈妈各倒一杯杜康酒,我们三个孩子一起给爸妈敬酒,爸爸先动了筷子,大年饭才算正式开始。妈妈吃一会儿就去张罗汤菜了。
图片发自百度,如侵权既删那时的盘菜,也就萝卜,白菜,鸡蛋蒜苗,波菜,现在再普通不过了,但是我们只能过年的时候才能吃那么全。汤菜就是炖肉,萝卜炖肉,肉炖海带,炖猪蹄,肉丸子,鱼是不能少的,八个都是肉菜,除了鱼只有猪肉。热气腾腾地往上一担,香味早就钻到心窝里了。
吃完饭爸爸再放一串挂鞭,算是年夜饭正式结束。
此时大人孩子只能在自己同宗家里串,不能上别人家。
接着就是包饺子,男人们守着家,那时二妈和爷爷奶奶不睦,四叔和爷爷同住,自有妈妈和三妈先到爷爷家包饺子,给爷爷家包完再到我们家,然后再給三妈家包。
爷爷幹饺子皮是一绝,他能一下幹七个,上下一边圆,我自今也做不到。不过那些都是大人的事,我们就是在边上看热闹,互相玩。
饺子包完就是各回各家,爸爸已烧上棉柴,那时过年必须烤棉柴,来年才能发大财,虽说那年月家家每年都烤棉柴,也没见谁家能发财,但那是传统,必须烤棉柴,洗脚,洗脚水那晚绝不能泼到外边,否则来年留不下钱财。
家里的花生瓜子,每年都是爸爸炒,因爸爸性子温和,干什么都有耐心,他炒地瓜子,花生又香又脆,从不会糊。我们一边烤着火,一边吃着花生瓜子,和爸爸一起守岁。
这时我们真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一些,等接完年我们就可以睡上一觉,然后宣开各自的枕头,期盼已久的压岁钱,静静地躺在那对我们笑呢。
还不到十二点已有人迫不及待地放起了鞭炮,一开始是陆陆续续地,接着就是满天的鞭炮声,此连起伏,不绝于耳,爸爸也加入了其中。接完年,吃了饺子,就可以美美的睡觉去了。
初一不用大人叫,穿上新衣服,先上爷爷家,给祖奶奶,爷爷奶奶先磕头去,爷爷拿出早就攒好的,崭新的两角钱,挨个给我们发。
现在想起来,那才真正叫年呢。如今虽说生活好了,可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乐趣了,还有我的祖奶奶,爷爷奶奶,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一大家子的温馨怎么也回不去了。
#羽西x简书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