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时候,我刚刚做产品3个月(没错,我就是坑爹的应届产品)。突然有一天,公司高层,也就是我老大,跟我说有一个重大任务要交给我,我当时心情大概是这样的:
后来发现这个饼画的的确挺大的。是一个在线教育的项目,挂的是新浪的名号(我们公司跟新浪有从属关系)。
然后,我根据我仅有的3个月的产品经验开始规划这个项目,市场调研、用户分析、建立用户模型、原型制作、产品开发、测试上线一共5个月,我很确定我每一步都在用心做。但是产品上线之后,惨,真的很惨。
现在来谈谈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一个视频学习网站,我们做一个平台,然后跟其他教育机构合作,他们提供内容资源,我们提供新浪的平台资源,互利双赢。跟很多机构谈过合作,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结果可想而知,这些教育机构,是不会把自己最核心的东西拿到一个平台上的,所以最后我们做出来的是一个阉割版的、杂乱的各个视频教育网站的结合体。
但其实我想说的不是这个产品如何怎么不靠谱,我要说的重点是:为什么我会做出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产品?
事后想了很多,也总结了很多,但当时真的能力有限,现在再来做一次反省吧:
1.产品初期沉浸在自己和集体的逻辑里,拒绝发现问题。
新浪觉得这件事可行,老板觉得这件事可行,老大觉得这件事可行,然后我就自然而然觉得这事儿可行了。现在想一想,应该是不自信吧,甚至都没有怀疑的勇气。
讨论需求的时候,所谓的头脑风暴一定要确保头脑清醒,不偏离重点,绝对的客观,不然很可能就会沦为集体的狂欢,哪怕你事后发现问题的时候,也要去推翻自己,再去说服集体,何其痛苦的一件事儿,而且很有可能会被追问,当时为什么不提出来,现在又要改,这句话杀伤力太大。
2.对行业和市场不了解,盲目的钻进去。
虽然有做了市场调研,但是远远没有做到对教育市场的了解,甚至连一个细分的领域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产品,结果可想而知。
在产品上线之后,有一次去和精华在线谈合作,被结结实实的上了一课,大部分时间没有在谈合作,而是我在问在线教育的最基本的运作方式,回来之后打击很大,再来审视自己的产品,明白了很多问题。
3.过度关注细节
大把大把的时间被花在讨论细节上,而且自我感觉很好,觉得自己是在把“体验做到极致”,但是回头才发现,连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满足,再补自己一刀,产品上线之后,我发现连目标用户都判断错了。
不是说细节不重要,细节很重要,前提是你的产品方向正确,并且已经足够成熟,我不认为提升细节体验仅仅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甚至我一直很关注细微的交互对用户情感上的影响,但是相比起来,我会在需求上花更多的时间。
4.没有推翻重来的勇气
我到现在都觉得这一点很难,因为你一个人的错误(当然肯定不会是你一个人的,但是主要责任在你身上),需要整个团队推倒重来,且不说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压力,单单信任就是问题。可是错了就是错了,总比继续错下去要好。
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这个产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产品,后来这个问题没想通,就一直做到现在了。
2014年6月,新浪微课堂下线。
via @任玉龙 你曾经做了哪些失败的产品或功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