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
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武夷山,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上,冬暖夏凉。武夷山山脉挡住了北方过来的寒冷气流,与东南部来的暖湿气流相遇,导致当地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由于岩崖和森林的遮天蔽日,夏季散射光关照着坑涧里的茶树,冬季高崖挡住了西北风,终年不断的岩隙流水,因此坑涧的气候更为优越,为茶树的生长提供非常好的气候环境。山中植被丰富,厚厚的苔藓对环境极为挑剔,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洁净程度达不到要求都无法存活,它的存在即是茶叶生长的指示器。
岩茶干货关于“枞味”
这些苔藓直接影响着老枞水仙的内质,苔是附着于茶树上的白色植物,喜光照多湿的环境,令茶的香气更高、枞味带兰底、滋味醇厚但汤质欠细腻度;藓是茶树上的绿色绒毛状植物,喜阴多湿的环境,会令茶汤滋味醇厚、顺滑细腻、枞味明显、香气清幽。
一泡正岩老枞水仙上品,条索壮实紧结,色泽乌黑,表面有淡淡白霜;汤色橙红透亮,前几冲富于朴实无华的矿物质味道,伴有兰花香、竹叶香、木质香;细啜茶汤,沧桑醇厚,收敛感释放;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茶香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萦绕青苔、兰花、果香的原始森林之中。
岩茶干货关于“山场”
武夷产茶区面积有15万亩(100平方公里),正岩产区1.5万亩(10平方公里)左右,占武夷岩茶的10%;三坑两涧仅仅有1500亩(1平方公里),占武夷茶的1%。如果你找不对人,想喝到1%代表岩茶一流水准的手工茶,将有多么难。
关于“牛肉”
真正的好茶不求浓香,反倒是一个“幽”字难遇。浓烈的茶不如优雅的茶经得住反复喝。
一泡极致的牛栏坑肉桂,的确在香气和口感上做的恰到好处,在香、水兼顾的临界点上持久不散,汤感、山场、岩韵体现得淋漓尽致,香气幽长,底韵浓烈而不苦涩,耐泡度极高。与牛栏坑肉桂同样备受追捧的还有马头岩肉桂,不仅香气浓锐、滋味醇厚,因其细微和独到的山场特性,在茶客中享有极高评价。
岩茶干货关于“焙火”
传统岩茶的制作工艺在各类茶中最复杂、最讲究的,无疑是“焙火”这一环节。从鲜叶到毛茶只需要24小时即可完成,而焙火却需耗时数月。“焙火”即用炭火低温久烘,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以达到熟化香气、增进汤色、提高耐泡度、最终达到香水合一的目的。一如广东人炖汤,需文火慢炖才能把滋味融入汤里。
传统的炭焙工艺正是在每年夏天最热的七八月,一间焙房里十几个焙坑,挥汗如雨。火力的大小要靠盖灰的厚薄和焙笼上下的比例。焙笼的隔筛并非处在中间,而是处于四六比例的位置,温度高了就翻转至离炭火远的一面,温度不够则再次翻转。焙坑初始温度较高,通常每40到50分钟翻焙一次,这时一般焙品质较一般的茶;待第二天起,炭火温度相对稳定,就可以焙好茶了,1小时翻一次即可。
一个焙笼里可投7斤左右毛茶,一般来说,焙茶首先出现杂味、异味、水味,经过四至五次翻焙后,开始出现花香、果香等品种香气,焙到一定程度出现焦糖味。通常,水仙容易出现焦糖味,肉桂易出现辛辣味,还有些茶会出现甜香,这些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岩茶干货关于盛行一时的“轻火”风
与传统足火岩茶相比,焙火较轻的茶因为香气较高、汤色金黄而更受普通消费者推崇。特别是岩茶在推广至北方市场时,初饮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喝的懂“岩韵”,而高香的茶则表现更直接、讨喜;同时受台湾茶人的影响,轻火的岩茶更有类似台湾高山乌龙的迷人花香。
“高香的茶确实容易卖,但是火没有焙透,半年内会‘返青’,就是原有的香气变成了青涩味,不懂的茶客就认为茶叶变质了。返青的茶需要复焙,而一般茶客又没有复焙的条件。假如山场不够好,返青的茶再次复焙,只会越焙越空,最后只剩焦炭味。且岩茶自古以来的传统也不是喝当年的新茶,而是为了更长久的陈年能力。轻焙火时间短、成本低,可提早上市,资金迅速回流;与此同时,当下茶客没有喝陈年岩茶的习惯。
岩茶干货关于“足火茶”
“足火茶”不是高火重焙的“急火茶”,后者多带焦味。火温过高。吃火较急。山场越好、质量越上乘的毛茶,焙火可塑性越强;外山茶经不起火的考验。焙火到位的茶,香气沉的下去,冲十几泡也不会出现寡淡的水感,即岩茶最高级的“落水香”。
岩茶干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