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整理到“课题分离”这个阿德勒心理学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也是这一周一直在实践,特别是听到长辈唠叨,或者是其它让我一下不开心的话,就在心里默念,课题分离,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别人是否觉得改变也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与我无关。可是有些事你总是要在乎,有些人你总是要关心。那么如何从“课题分离”出发走向更进一步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呢?这周先从“共同体感觉开始”。
正如书中提出的问题:“课题分离就是我不干涉你,你也别干涉我,彼此都任性地活着?“作者的指出,“课题分离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在于找到“共同体感觉”,其具体定义如下。
“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一一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
这个观点很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可以将共同体放大,甚至可以理解成共同体范围”无限大“。我们每个人都属于多个共同体,属于小的共同体如家庭、学校、企业等,也属于更大的国家、人类、甚至宇宙这个共同体。
当我们在小的共同体中遇到一些问题时,放大所属的共同体让我们看到更多包容。这和我们本能的保护欲其实是相悖的,当我们无法找到共同体感受时,很可能退回到更小,更能产生共同感受的共同体中,比如退回到家庭。但当你不断地往回退,总会发现自己退无可退,此时家庭这个小共同体的一点问题就会让你绝望。而当你能向外看,反而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更多价值,能得到更多支持。
所谓“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找到自己的圈子就是找到自己的共同体。眼前找不到,不如在别的地方找找;现在找不到,或许还没被创造,未来就能找到;甚至在人类中找不到,不妨在自然界找一找,你种一朵花,载一棵树,养一只小动物,就是你和它们难以割舍的联系。阅读书籍我们能和历史上的人物心心相惜,通过写作我们甚至能在未来的世界中找到知己;有了互联网我们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认识,就像能加入007这个写作群就是一种新的共同体,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圈子,大家在这里看到了日常生活之外更广阔的天地。
宗教中也会经常让人感受共同体,当你尝试感受到与佛陀,或者上帝在一起时,你就找到了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共同体,你可以通过不断礼拜或祈祷来增加这种共同体感受,或许也能成为你生活的一个出口。你不必见过神灵,他们可以和你相隔万里,跨越千年,语言不通,经历不同,但只要你感受到了,就是存在。
书中这一章节写的真的让人拍手叫好,以至于想截取的太多,我们宗教里的、文化里的很多精华感觉被作者的理论清晰地囊括,并加以发展。作者能用他的才华和努力来做这样一件积极地有意义的事情,我钦佩不已,能读到更感到幸运。最后还是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既要拥有共同体的感觉,又要选择自由。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