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家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怎样做读后笔记,才会更懂得一本书? 这五种方法很实用

怎样做读后笔记,才会更懂得一本书? 这五种方法很实用

作者: 一河诗画满城花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13:44 被阅读202次

    文/执念。

    很久没来简书写东西了,想再写点什么,竟然尴尬的不知道登陆密码,学生在我的空间留言说你的简书该更新了吧,我回复,是啊,该更了,但就像笔没了墨水,我心头没有思绪,呆看屏幕,半天也憋不出一个字来。

    于是,今天卯足劲,憋出来了。

    一次,我们和学生探讨苏轼一生遭遇贬谪的经历,以地名为点,时间为线,来梳理苏轼的宦海生涯,却没曾想难住了不少学生,一些读过的孩子,也说不清,点线面的东西串不起来。

    在此之前,我没有深度读过《苏东坡传》,也没有触及过《苏东坡全集》这样的大部头著作,不免心力不足,让我梳理这个线条,怕也是极困难的。

    好的阅读是一种下沉式的审美体验,我们会沉浸在文字的点线中,却难以顾及它传达出来的知识性,尤其是小说、传记、报告文学这些。

    于是,我们就有很多困惑。

    读过即忘怎么办?读完没明白怎么办?读完无法领略到其魅力怎么破?

    这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马尔克斯的大作《百年孤独》人物名字复杂难记,你怎么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梳理清故事情节呢?1985年老马的最新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的环状结构,你怎么搞清楚他的故事脉络呢?很多人很难领略多故事叙述的魅力,怎么破这一心理落差呢?怎么把《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精华梳理出来呢?胡赛尼的三部曲中《灿烂千阳》不理解其中的阿富汗文化怎么办?

    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都关乎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样进行二次阅读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怎么做读后笔记?

    今儿,就专门说说小说,尤其是一些大部头,不好读的,做哪些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懂得一本书呢?

    一、梳理故事情节

    不必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从小学开始的作业似乎就是这么个套路吧。

    但往往最传统的,也是最实用的。

    用一段文本梳理故事情节是大部分评论必要做的事情,而用简单明了却不失严谨的文本来梳理,又是见高下的功夫。谁会笑话你那简洁凝练却不失故事趣味的讲述呢?

    所以,你打开你所不熟知的所有关于小说的百度百科,都会以这样的文本开头:“第一部分:本书是..........;第二部分:故事从........”

    以下引用百度百科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文本简述:

    小说开始于乌尔比诺医生,他前来检查挚友杰勒米雅·德萨因特·阿莫乌尔(Jeremiah Saint-Amour)的遗体。阿莫乌尔在60岁的时候自杀,为的是不再变老。回到自己的家中,医生发现自己心爱的宠物鹦鹉正停在一株芒果树的顶上,当他试图抓住它的时候,迎向了自己的死亡。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选择了这个时候向乌尔比诺的妻子费尔米娜·达萨表白了心迹,但是她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所感到的内心深处触发出的情感所吓退。当他们都年轻的时候,她和弗洛伦蒂诺互相交换了许多炽热的情书,并且曾经决定结婚。而再次见到他时,费尔明娜却“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并对他说“忘了吧”。 弗洛伦蒂诺则珍守着对她的渴望,并且决心为她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最终能够走到一起。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用放纵的生活来排遣分离的空虚,费尔米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医生,成为了他忠实的伴侣。而医生本人也有着相似但比较简短的一段前事。

    只有在乌尔比诺死后弗洛伦蒂诺才重新检视对费尔米娜的爱情,他慢慢地通过自己的文字消弭了两人之间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迈的一对发现自己重坠爱河。费尔米娜担心这桩情事可能引起的丑闻,于是船长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着这自我放逐但永远不分离的爱情。

    也有人会说,这不简单嘛?这本书讲的就是一个屌丝逆袭成高富帅,然后娶了自己年少初恋的故事嘛?这也对,也有人会说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屌丝要想战胜高富帅的一个方法就是,活得比他时间长”。

    这些都算是梳理故事情节,你就看你抓住了故事文本的核心点在哪了。

    二、摘抄经典句子

    有一些书,你读过后深陷于其中的故事情节,对于故事本身来说,你已经足够的了解,而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句子总是让人着迷。

    如果,我们读完了一本故事情节明了的书,那么最好的读后工作就是像大海边玩耍的孩子,附身捡起那些散落沙滩的美丽贝壳。时间就像大海的白色浪花,潮起潮落不停拍打,抹平了海岸线,带走了散落的美丽遗物。

    有些书,就是用这些美丽的贝壳串起来的故事。比如《杀死一只知更鸟》,再不足的阅读心力,也会明白这个悲伤中带着温情的故事。

    留住这本书精华的最好办法就是摘抄。笔者在去年读了这本书,也做了读后的摘抄。

    链接——《杀死一只知更鸟》经典句子摘抄

    摘抄文本故事的经典句子其实是见仁见智的事,但就是这样一种简单工作,会让你读出不同的东西来。

    以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例,我勾画出的几个经典句子:

    1、 “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2、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3、 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 ——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4、 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5、 趁年轻,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尽力去尝遍所有痛苦,这种事可不是一辈子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 ——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6、 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7、 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往下。 ——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三、勾勒人物谱系

    对于大部头的故事文本,或者一些故事情节结构复杂、人物名字多且混杂难记的小说,我们要读懂它的一个办法就是勾画人物谱系图。对于简单的故事文本,其实不难,因为故事线条可能就是单线发展,人物单一,线性推进,而大多数的经典著作可不是这样玩的。

    比如前文提到的老马的《百年孤独》人名字都够你记上半天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名没搞懂,怎么给别人讲述呢?还有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人物也纷纭众多,怎么搞明白人物关系呢?

    这里只例举一位读者列的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人物谱系图,供大家参考。

    《霍乱时期的爱情》人物谱系图

    很明显,人物谱系图我们只要拎出故事文本最重要的人物,先把这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勾勒出来,接着,以这几个重要的人为点延展开来,进而形成了故事情节的面。

    当我们在回顾文本故事情节时,人物谱系图就是一个地图,我们完全可以结合书本,依照作者的故事框架进行讲述,而不是读完书之后,只会单线讲述,对故事的了解显得促狭。

    四、外围知识阅读

    什么是外围知识?简单说,就是基础知识。

    当我们在阅读一些外国文学时,经常会被其中的历史、宗教风俗、民族冲突、地理知识等等搞得晕头转向。读过之后,依然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依然拿马尔克斯的小说来说,他的故事文本设定的大背景经常是大的历史框架下,夹杂着民族乃至党派冲突,又有很多民族的风俗,拉美地区的很多地区名字等等,很多书本也只是简单的做一下脚注。

    如果要深入阅读,就必须找一些视频或书本,了解了解拉美历史上的这些历史问题,你可能会对书本理解的更深。

    再者,如胡赛尼的三本书《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里面的阿富汗历史有多人会继续深度去了解呢?如果不了解文本故事背后的现实,有很多读者就会张口就来,指责故事文本的人物云云。

    理解,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

    初中时代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会觉得这都画的什么乱七八糟啊,看梵高的《星空》就会想这么粗制滥造的画笔,还会成为名画?

    可是了解了西班牙的历史,看了电影《挚爱梵高》,你还会这么想吗?同理言之,你用我们的文化去理解世界另一端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怎么会明白一个故事呢?

    艺术根植的土壤永远是现实世界,只有去踏足故事发生的现实世界,我们的眼力才能跨过文化的层层阻扰,明白艺术背后的深远意味,才能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激荡情感。

    五、先文本后电影

    不得不说,电影技术发达的今天,电影的叙述能力绝对要远远大于文字,然而人们视觉的拓展力却相对于文本本身的思考深度,却显得不够。

    拿2007年美国拍摄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部电影来说,它的魅力远远逊色于小说本身,这主要不是电影技术的问题,而是在短短的120多分钟里,放不下那长达半个世纪的画面了。而对于书本来说,28多万字却可以把这半世纪的爱恋讲得油腻而详细,马尔克斯娓娓道来,犹如老者午后咖啡阳光里的讲述甚至把笔触及了那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

    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应有的阅读美好体验,你最好的去看看他的电影,当然,如果这个故事已经拍成了电影搬上荧幕。我觉得,先读故事,后看电影的方法在本质上都是阅读,是阅读的无限延展,而如果你事先看了电影,估计连看故事文本的兴趣也没了。

    所以,还是先文本后电影吧!

    举一次作者自己的经历:

    一次是阅读完《杀死一只知更鸟》之后,我摘抄了故事文本中的经典句子,但仍然意犹未足,我就在想那个故事中大好人拉德利在现实中到底长什么样子?那个树洞到底长什么样子?那个时候的美国是怎样一副景象?

    这些都有关于画面,无关于事实。

    于是,我去看了电影,黑白的,看了法庭审理的场面,看到了现实中的那个经常放一些糖果的树洞,我终于满足了。这个故事足够温暖我一生,让我铭记在心一辈子,讲述给别人去听。

    但我觉得,电影拍的真的不怎么样啊!还是故事好,你看,我在看完电影后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这让我更加深信阅读的魅力某种意义上大过视觉的冲击。

    总而言之,阅读其实不是单一事,它夹杂着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裹挟着当时我们的心境,只合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年纪,去遇见它,去打开它,它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成长,把泪水、汗水与血液溶进记忆里的文字里,才能真正的懂得它。

    《杀死一只知更鸟》

    对故事来说,它活着就是为了讲述,当我们摊开一本书,它好像在说:没有人记得我来过你的生命里,但只要你记得就好。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或许文字就是这样吧。

            2018.1.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做读后笔记,才会更懂得一本书? 这五种方法很实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tnaxtx.html